《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推出已经接近两个月,记者了解到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已经展开实际行动,与外界期待的全面推进改革不同,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比如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下,改革将优先围绕基层员工着手,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央企高管收入则暂时搁置。(3月30日《中国经营报》)
《意见》对于央企高管收入暂时搁置的消息传出,让不少网友气不打一处来,感叹收入分配改革名不副实,更有人揶揄道:“狼一直欺负羊,森林里强烈要求改革。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改革从羊开始,暂时不涉及狼。”这说明人们强烈期待央企高管收入也纳入收入分配改革之中。如果放开了央企高管收入,收入分配改革注定是残缺的。
当然,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改革思路也许是出于无奈。与30多年“帕累托”式的改革大不相同,今天的改革路阻且长,既是因为改革到了“攻坚期、深水区”,更是因为改革势必触及既得利益群体,更何况不少领域已经出现了“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固化格局。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先给基层员工提高收入相对容易,减少央企高管收入则难一些。
再难也需要改革。如果说央企高管收入的改革是硬骨头,对这块硬骨头也应该啃下来。3月31日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恰好证明了改革央企高管收入的必要性。兰州石化为其高管缴存公积金超过9万元的有10人,缴存额最高的达到12万元,平均每个月1万元。这份公积金账本着实让人咋舌——— 对于不少一线工人来说,高管的公积金比他们的年收入都多。一个诡异的现象是,高福利只属于高管,哪怕公司巨亏,高管的福利不亏。面对这样的状况,央企高管的高收入不该改革吗?
如果实在需要“暂时搁置”央企高管收入的改革,至少应该明确三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要延宕?其二,“暂时搁置”要多久?其三,有没有具体改革方案?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不能回避,最起码需要拿出一个让公众信服、可操作的改革草案。
对央企高管的薪酬,中央一直在监管,比如“前门一定要开、后门一定要关、旁门一定要清”。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时曾提出,在规范央企领导人年薪收入的同时,逐步规范像职务消费和兼职收入这样的“旁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也强调,“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但是央企高管收入仍然不透明,仍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承诺,到“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判断,毋庸置疑,改革已是时代热词。改革不缺共识、不缺决心甚至不缺路径,唯一所缺的就是行动,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说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