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我们是否陷入了品牌迷信的怪圈

龚丹韵/苏勇/金立印

2013年03月27日10:07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对品牌的信念是长期建立起来的。如果负面事件经常发生,渐渐也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念。品牌的声誉,依然符合市场的常理。

  ●品牌要慢慢养,就好比养孩子,如果今天放这家养,明天放那家养,很难培养小孩子的固定习惯和教养。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苏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金立印(复旦大学营销学副教授)

  解放观点:大众汽车DSG变速箱问题拖延4年之久,再度成为焦点。然而大众的4S店依然人头攒动,销售员自信满满,表示汽车销量未受影响。无独有偶,新西兰奶粉含双氰胺问题被曝光后,本以为进口会骤减,哪想到市场反应是:2013年给予新西兰奶粉的进口配额,已在一个月之内全部用完,对其信赖居然没有动摇。为什么某些品牌一旦被曝光,市场立即动摇,但大众和新西兰奶粉却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常理呢?

  苏勇:能够和这些品牌匹敌的商品还比较少,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小。比如说大众汽车,在中国能像大众那样,品牌大、价格平,背后又有德国制造在支撑的汽车品牌并不多,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新西兰奶粉也是如此。新西兰牧场的概念,给消费者留下很好的印象,暂时也没有更适合的品牌可以完全取代它,只要缺点不是很致命,市场当然还有依赖性。

  又比如说,几乎没人承认自己买的汽车品牌不好。一旦出现小问题,人们会说这辆汽车大毛病没有,已经很不错。与其说是在维护某个品牌,不如说是在维护自己的眼光。为了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性,宁愿容忍某些错误,甚至掩饰错误。

  金立印: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消费者遇到相互矛盾的信息时,会从心里自我化解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这个品牌不值得信任,干脆抛弃它;另一种则是故意弱化问题,告诉自己可以忽视。消费心理学称之为“认知失调”。这可以基本解释,为什么有些品牌出现问题大家就再也不买,有些却会选择性遗忘。

  解放观点:消费者究竟如何选择,对企业来说是可控的吗?

  苏勇:那取决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忠诚度基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无品牌忠诚,大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第二层次,习惯购买者,用惯某个品牌了;第三层次,满意的购买者,就是大家用了以后觉得不错。这些都是从实用功利的角度来考量,一旦品牌出现问题,很容易被抛弃。而第四层次,情感购买者,就有点像粉丝了。最高层次是承诺消费者,他们对品牌许下一种心理的承诺,甚至形成了排他性,比如苹果的粉丝,哪怕别人证明三星或者HTC比苹果好,他们还是会选择苹果。如果能做到排他性和专一性,那么这个品牌的回旋余地就大,消费者离开的可能性就低,公关和宣传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金立印:对品牌的信念是长期建立起来的。近20多年来,大众汽车的口碑一直很好,所以消费者信念很强,不太容易被动摇。新西兰给人的感觉就是田园风光,其奶粉之前也没出现问题,这次突然出现问题,大家还是会觉得比频频出事的国产奶粉好。可是一旦这种负面事件经常发生,渐渐也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念。品牌的声誉,依然符合市场的常理。

  解放观点:近几年来,如何树立很好的民族品牌形象,并进军全球市场,一直是许多中国企业的长远目标,但成功的案例不算多。似乎许多人还没有完全理解,品牌究竟是什么?

  苏勇:品牌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美国市场营销学会认为,品牌是标记和符号,作用就是区分。奥美广告创办人大卫·艾格在其著作《品牌领导》中说,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是属性、名称、价格、历史、声誉、文化的复杂综合体。也有人说,品牌就是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即口碑。或者干脆说,品牌就是消费者的感受,是一种符号崇拜和图腾。甚至有人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狂热的信仰目标,是说不出理由的。比如LV的蛇皮袋,并不好看,爱马仕的丝巾死贵,能说得出它们好在哪里吗?就是粉丝们对品牌的狂热信仰罢了。

  所以,品牌的问题涉及很复杂广泛的领域,包括市场心理、人际关系、社会身份、当代大众文化等。它既关乎市场的理性选择,又激发人的感性和文化图腾。

  解放观点:我们民族品牌的振兴,究竟难在哪里?

  苏勇:人们看待一个品牌,还会考量它的背景。比如大众汽车,市场如此有信心,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德国制造的情感。德国制造不光是汽车,还有锅具菜刀和其他工业制品,长期使用下来均品质优良,所以市场对整个德国制造有基础信任。其中一个大众汽车出问题,更多人认为只是偶然事件,心态很宽容。而我们民族品牌的振兴,相比之下就举步维艰了。毕竟国产品牌频频出事,市场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整体不高,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个民族品牌几乎经受不了一丁点的负面问题,回旋余地很小。据我所知,上海家化就做得非常辛苦,即使把佰草集连锁开到了法国,但是国内的品牌形象依然难以比得上国外某些化妆品牌。这其中,真的是品质问题或者宣传问题吗?恐怕更多还是大家对“国货”的固有印象和定位使然。

  此外,我也经常和人讨论,国企想要打造品牌,多半很难。因为品牌要慢慢养,就好比养孩子,如果今天放这家养,明天放那家养,很难培养小孩子的固定习惯和教养。而有些国企领导人今天不知道明天,很难有机会将某个品牌的文化形象长期、一贯培育下去。尤其品牌投资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国际上的奢侈品牌,一般都是家族企业慢慢养起来,甚至养100年以上方能成形。

  金立印:民族品牌的复兴,和大的商业环境有关。国内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或者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去树立品牌,以为就是广告多投入。其实,要让目标消费群信任这个品牌,背后是有一整套心理学支撑的。比如说,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联想:人们一看到某个品牌标识能联想到哪些词汇。联想需要持久性的工作,非常完整的品牌管理体系,在产品包装、员工、社会活动、媒体曝光等一系列平台上,让人联想到统一的词汇,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

  当下,国内企业还没发展到品牌阶段,现在最关注的还是技术生产、融资问题,毕竟这样来钱更快。当然,国内也有品牌做得不错的企业,比如海尔和联想,但消费者不会像宽容大众汽车那样宽容它们。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的考验和证明。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