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小镇居民“宁信污染不信检测”羞臊了谁?

2013年03月19日15:5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小镇居民“宁信污染不信检测”羞臊了谁?

背景:湖南平江县长寿镇2万居民因担心自来水污染,购买山泉水饮用。当地多家职能部门长期检测显示该镇水厂水质达标,但居民仍坚持购买山泉水。

华商报发表马涤明的文章:“信任”这东西,培养起来很不容易,而毁损它,往往无需费什么工夫。专家认为,长寿的饮水安全事件,是官民信息不畅的一次警示。信息阻隔长期存在,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从而造成两者间的信息“屏蔽”。而笔者认为,信息阻隔还只是静态自然产生的问题,更可怕的是“现身说法”——百姓耳闻目睹的情况太多了。官员承认,上世纪90年代,在流经长寿镇的黄金溪上游,当地确有过一些小企业采矿,因工艺、环保技术不达标造成违规排放,对下游河流造成污染。而现在这些小企业已经全部关停,仅存一家大型金矿企业,该企业的排放是达标的。上游水源曾被采矿所污染,主要责任在政府,或监管失职,或睁一眼闭一眼,而今天的信任危机,如果与此有关,政府应该反思与自查:公信修复了没有?一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是常情;二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化工、采矿等产业必有污染,几乎成为民众的定式思维,高发的污染问题已经让民众成了“惊弓之鸟”。

小蒋随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种小心谨慎是不少人在吃过堑之后长的智。而且,信任与否还具有很强的传染力,如果身边的人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件事,往往会对我们自身产生相应的影响。无论从重心理是否理性,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地方管理者而言,简单指责老百姓“老不信”,除了进一步增加官民隔阂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行政者理当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群众不相信“权威检测”,自身的辟谣为什么起不到安定人心的效果。或者说,这已然表明当地管理者缺少公信力。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当地的自来水是否如职能部门所言水质达标,二是当地政府如何挽回失掉的信任。或许,由第三方水质检验机构出面,加上当地群众的全程监督,能够给出中立的水质检测结果。地方行政者也不能指望只通过一两件事便赢得公信,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诚信的恪守需要时间检验。

大学生借贷买“苹果”有多少风险与诚信

背景:武汉一家小额消费贷款公司统计: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有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的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长江日报发表李方向的文章:为什么会出现2万多学生贷款买手机的现象呢?除了有从众心理和攀比观念在作祟外,重要的是消费公司故意引诱。凭身份证和学生证,一小时就能贷款购物,这种效率这种方式,让你无法拒绝。尤其是年轻人多有攀比心理,你有的我也要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样的贷款方式,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陷阱。这样的消费贷款绝不等同于银行贷款,除了银行利息以外,还有担保服务费和客服费。费用到底有多高?有人以售价为4799元的苹果4S手机分期9个月付款为例进行计算,其实际利率比当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0%要高近7倍。这样暗含消费陷阱的贷款把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实在太损人,而且有可能让大学生背负不诚信的污点。近年央行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目的就是不希望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的债务。希望有关部门能参照信用卡透支的政策,对消费公司面向大学生的消费贷款进行规范。

小蒋随想:体验科技产品无可厚非,但消费理当量力而为。每月只有几百元“家庭补贴”的学生,贷款买四五千元的手机,只能说是打肿脸充胖子。一些大学生负债请情侣“吃苹果”,更蕴含面子攀比心理,“真爱”的华服上其实已爬上虚荣铜臭的虱子。贷款前通常不告诉父母,还不起钱只好找爹娘,成年学生的担责能力也令人摇头。一些学生根本没想过还不起钱怎么办,缺少风险与诚信意识令一些逾期未还款的学生面临信用危机。既然央行叫停了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某些消费贷款公司为何给大学生10000元“授信额”?这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消费主义风靡,单纯讲勤俭节约,或被视为“跟不上形势”。为了学生、也为了金融安全,金融机构应当有所防范。同时,大学生必须学习为自身行为负责,哪怕后果是负面的,这也是人生一课。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