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郭红松
沈铁梅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我们常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应该尽快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以川剧为例,虚拟的表现形式、四功五法、以歌舞演故事,包括服装、舞美以及教学中的许多传统等,都是已有的传承体系。过去,这个体系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观众看见剧中人物手中的鞭、桨等,即知是马、是船,一桌二椅就可以演绎丰富多彩的故事。但现在的川剧等戏曲的观众,已经不了解因而不认可这些戏曲形式,不是以看用歌舞演故事的心态,而是以电影式的情节和节奏来看戏曲故事,觉得戏曲的节奏慢,因而不亲近、不喜欢戏曲。
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戏曲,是积淀了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要做好优秀戏曲艺术的传承,除了戏曲艺术家与时俱进、用出色的艺术创造和建设发展来满足观众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外,在青少年的日常教育中进行戏曲艺术的推广普及尤其重要,譬如在大、中、小学设立戏曲选修课或课外的艺术选修课,让年轻人从中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有怎样的国家文化战略选择值得深思。我对国家文化战略可能过于大度和粗放有所担忧。我们对外来优秀文化应该具有大度的心态,但过于大度可能失去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应有关注。我们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倾斜”,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
过于粗放也令人担忧,譬如舞台艺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只有四级,级差太少,得一个什么奖可能就评上了一级,让人再没有可以向上努力的空间,也减少了激励的作用。评定粗放还表现在不分行当、不分“全能”和“单项”等,同一行当“单项冠军”的职称评定与“全能冠军”一样,无法体现“全能冠军”的综合素质;不同行当,譬如对一台高水平戏曲表演的认可,可能还抵不上几分钟唱一首歌的歌星,十来岁夺得一个杂技世界冠军就能评上一级演员,而对唱功、悟性、身段、扮相、表现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艺术行当的演员来说,却难多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解决这些问题,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全社会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现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要有文化作为支撑,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将文化传承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令人振奋。我觉得,这种考核要注重对“软件”和“硬件”的双重考核,不要只顾文化场馆建设。“软件”建设,譬如艺术人才培养、深入社区校园传播普及优秀民族文化、培养优秀民族文化的欣赏者和传承者等,都是细水长流的,不是可以立即获得收益、看到“政绩”的。因此,应当有更多的政策扶持、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及更多的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尽快建立起来并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