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领导者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对于推进国家的法治进程,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保障人权,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注2013年全国“两会”系列社论之十七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新的国家领导人过程中,一个“新闻背后”的信息引起了热议。这个信息是:多名领导人有法学背景——国家主席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是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是中央党校法学博士。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出身,等等。
大批政治家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具有法律教育和职业背景,这是走向法治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对“人治”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领导者具有法学背景,无疑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因为经过法学教育训练的人(包括工作后参加的法律学习和培训),更容易形成一种法律思维,这种思维如果运用到决策上,会使得相关决策的出台,更具法治的含金量,而这,正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所需要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具备法学背景,对于提升整个官员群体法治思维水平,大有助益。
领导人“法学背景”成热议话题,其中反映出的,是公众的一种期盼,这种期盼包括:
一是期盼官员率先垂范,倡导“法律至上”的理念。俗话说,在法治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法律是否拥有至上地位,区分着一个国家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而法律的实施水平,则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成色。法律至上地位的确立,往往取决于官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等高层领导同志对法治的特别关注,恐怕与其法学背景密切相关。人们期待,有最高层领导的示范,法律至上理念能够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官员中尽快确立。
二是期盼法制建设进一步加速。目前,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相当多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也有一些新法律需要制订。在未来10年,制度建设有望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实现“良法之治”的步伐有望能进一步加快。
三是各级官员法律思维的普遍形成。各级官员能够牢固树立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和崇敬之情,习惯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从而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出台的政策与决策,更能经受历史和法治的检验。
四是期盼公民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也惟有法治才能真正保障人权。因此,期盼今后的日子里,非法拆迁会大幅减少,公民的权利救济渠道更加畅通,守法的公民可以免予各种非法行为的侵扰。
一个人的学识背景,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影响他的做事效果。国家领导者相似的法律学识背景,必然会影响到治国理政的方式,影响国家的法治进程。“法治中国”的未来,也由此增加了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