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前提需要先讲,关于中国的学生情商低下这一判断,我是认可的,而且我认为情商低下者远不止中小学生。但是,对于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提出“中小学应当设情商教育课程”的建议,我觉得其本身就证明了他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情商不高啊。
不可否认,马敏委员看到了问题,但是他提供的解决方案,却很可能会让问题更严重。按照他的思路,是得增加几门课。可是,咱们中国人的情商之所以不高,我看与应试教育的“摧残”就有莫大关系:学生除了上课、写作业、拿高分,根本没多少时间享受青春年少,更没时间也不知道如何思考人生。现在你再增加课程,本来档期比周杰伦还满的同学们,连瞄一眼隔壁班女同学的时间都没了,抑郁症发病率恐怕会更高。这种逻辑,就像因为房价高就提高卖房收入所得税一样匪夷所思——本来是想降房价的,因为税点高,卖家只好加价出售才能保证预期的收益,因此,房价立即上涨了!
就算马敏委员逻辑推理正确,我等低情商围观群众不理解也得理解,接下来还有几个现实问题恐怕不好办:谁来上这情商课?因为情商不高,所以要上情商课,然后一帮自身情商可能都成问题的人,通过上课解决了下一代的情商问题……这,思路很有点不妥啊。
最重要的,什么叫情商?且看解释:“情商(情感智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由哈佛大学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高情商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普遍认为,中国孩子情商不高,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其实就是全社会,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却忘记了管理智慧,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更重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的同时,学会如何相处,学会思考,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可见,情商不是教出来的,是让孩子们像大人一样“生活”,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引导,自己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做游戏,参加体育运动,学会尊重游戏规则,都能提升情商,唯有开课,不但提升不了情商,反而让情商课因为不考试,中考高考不加分,可是又必须上,成为老师家长和同学心中共同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