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12日闭幕,人代会议程过半。连日来,坐在会场听会,各式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话语,听来倒也有滋有味。
今年改会风,流行脱稿发言。有代表委员写一提纲,滔滔不绝;有代表委员拿起话筒,侃侃而谈。但“脱稿”,也难为了一些日常少有机会发言的基层代表委员和一些平素多读代拟讲话的代表委员,以致发言絮絮叨叨、难以直舒胸臆。
其实,笔者看来,“脱稿”不“脱稿”,仅仅是个形式,大可不必有压力。善谈的人脱稿说话,口拙的人、念稿发言,其实都无妨,只要说的是真话、是想说的话。一场场会听下来,有时候,脱稿的比不脱稿的精彩;有时候,念稿子的并不比不念稿子的逊色。“脱稿”不“脱稿”,无关会风,说什么“话”才是本质。
但说好“话”并不容易。一些代表委员长期跟踪存在问题,充分调研后提出监督批评;一些代表委员从专业优势出发提出可操作建议;一些代表委员采集社情民意,坦陈社会关注。初听下来,这些话平平常常,不“潮”不“雷”,但仔细琢磨,却是字字珠玑,见解深刻。也有不少代表委员的话乍听悦耳动听,满嘴新概念、通篇流行词,可就缺少基本的事实;也有不少代表委员语不惊人誓不休,虽博得“一时之眼球”,但稍稍一想,显然脱离了现实。所以说,把“话”说好,考验的是会外的投入和功力,体现的是智慧和判断。“言”为“表”、为“虚”,“言”外的“行”才是“里”、是“实”。
身逢一个发展变革的年代,面对一个浮躁喧嚣的环境,重言轻行还是言行统一,作秀还是务实,对每个人都是考量,对政府部门、公权人物尤甚。有时“承诺”确实需要,但“口惠而实不至”就让人失望;“蓝图”必不可少,若仅是空中阁楼就令人沮丧。经常地,我们会因话说多了而忘了扎实的行动;形式的构架建多了而忽视了真正的内涵,长此以往,伤害的是上下的共识、打击的是彼此的信任。在这个时代,可能更需要的是行动的“求实、务实、落实”。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