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滕朝阳

2013年03月12日10:45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于昨日正式亮相。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被社会寄予厚望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呼之欲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机构已经过六轮改革,眼下是第七轮。总体上看,七轮机构改革在方向上是趋于进步的,而这一轮改革的进步性尤为明显。衡量机构改革的成败得失,不能只看部门数量上一时的增减,而要看机构改革以什么为指导思想。机构是躯体,职能是灵魂,机构是为职能服务的。政府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职能,就会有什么样的机构;政府认为自己有多少职能,就会有多少机构。而此次机构改革正是以转变职能为导向,这样的导向可以使机构改革适应时代要求、现实需求而达致成功。

回顾历史,可以说,一部机构改革史,就是一部政府职能改革史、一部治国理政进步史。此前机构改革之所以会陷入“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明确政府的职能,经过机构改革后的政府仍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全能主义的特征。其实,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行政实践和行政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总结便是“省官不如省事”。依靠行政力量,短时间内可以把官员裁减了、机构撤并了,但如果政府依旧大包大揽,机构就省不了、官也省不了,因为还有那多如牛毛的大事小情等着“有司”去处置。但显然,所谓“省事”不是什么事都不管,而“省事”的政府也不必然就是一个“小政府”。

厘定了政府职能,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职能剥离了,先前立于这些职能上的机构就丧失了存在依据,立于这些机构之上的官员自然也就“无枝可依”。但职能的剥离,意味着权力的放弃,这对于习惯于无所不管的行政理念和行政惯性不亚于一场革命。而时至今日,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干预细小事务的冲动,或者对把某些事务交由市场或社会去处理仍存担忧。这也可见,政府转变职能的观念变革还未完成,从上到下的机构改革可谓任重道远。可以肯定的是,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轴心,而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又将使政府的法定职能得到更充分实现。

然而,即使有政府机构明了了哪些事该自己管,也未必就一定能把该管的事管好。一个典型的事例是食品安全问题。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民众意见很大,治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管体制不顺:质监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食品药监管消费。此种分段式监管体制,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九龙治水”的结果是,于己有利的事抢着管,于己不利或无利的事都懒得管,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又比谁跑得快,安全事故就这样在部门林立的背景中接二连三发生。如今,把分散的食品监管职责加以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食品实施统一监管,就从体制上保证了权责的统一。

机构改革涉及行政功能和体制结构的调整,同时涉及的是一部分官员具体利益的变动。在一个官本位观念还比较浓厚的社会,机构改革遭遇阻力不难想象,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此项改革的进度和质量,也因此,机构改革很多时候更需要的不是见识而是勇气。或许,只有等到打破公务员终身制,公务员能够像企业员工面对公司兼并那样面对机构改革的那一天,包括机构改革在内的行政改革才能更顺利地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应该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公务员像企业员工那样承受社会调整的时代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作者为北京青年评论家)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