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不妨追问一句“为什么”

诸葛漪

2013年03月12日09:54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则“花生泡水变黑”新闻最近在微博上“发酵”,一位人大代表数了10颗售价高达160元一斤的所谓“健康”黑皮花生扔进杯里,用水一冲,短短几秒钟,整杯水变成了黑色。现场一片哗然,食品安全问题果然很严重。

不到24小时,有农业专家在微博上提出补充意见:花生放进水里,一秒钟变乌黑一团,当然是墨汁染色嫌疑最大,但是并非所有泡水变色的花生都有问题,黑花生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富含花青素,泡水掉色属于正常现象,就和黑米泡水掉色原理一样。仅靠溶出颜色,不能判定花生真伪,更不能确认“有毒”。

不过,与所有网络热门话题遭遇类似,“花生泡水变黑有问题”转发了几万次,“不一定有毒”的辟谣贴,转发率只有前者的万分之一。理由么?无外乎大家早就熟知的那几条,网上标题党太多,不辨真假,漫无目的消费激烈言论。

反正网上议论几句,不用负责,所以许多人习惯了看到一棵树上有几片枯黄叶子,便嚷嚷秋天到了。与此类似,“某种食物能防癌”“某种食物是免死金牌”的网络段子,事实上毫无科学依据,照样流传甚广。辟谣赶不上造谣,如此信息混乱,岂止发生在食品话题上。

“人多势众”在网络得到了最好应验。多数人当下的主张,未必一定是对的,但人一多、声音大了,大家自然而然把它当做正确选项。很多传言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只是“为我所用”,近在眼前的例子,“李天一案原告撤诉”“周喜军为儿子顶包”,只因符合了一些人“人治大于法治”的想象和推断,着实骗到了不少关注。待到谣言澄清,也不过换一句“原来如此”就过去了,有多少人反省过自己的盲从?

幸好网络舆论场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理性思考。比如“城管队员掐女摊贩脖子”,铺天盖地的转发中,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到底要怎么看待 “无证摊贩”,又要怎么看待“带孩子讨生活”。伦理未必有划一答案,价值观不可能会统一,但至少每个人可以由此反思问题症结。比起单纯的谴责,寻求解决之道更为务实。

这两年兴起的“钓鱼贴”同样在挑战“人多势众”。一些不实讯息或假冒的名人言论,经过不断转发、拔高以及拔高后的牵强附会,最终被揭穿。期间经历的各色“解读”与“慷慨陈词”,就像一条条上钩的鱼,它们到底真的占住了“理”,还是哗众取宠,在网络围观下变得难以遁形。

值得警惕的是,“鱼饵”有时过于隐蔽,不能被大多数人识别,久而久之变成了“真理”。反正不吃黑花生,还有众多替代选择,国人被“毒奶粉”吓怕了,宁可信其有,免不了伤及无辜,想必一段时间内黑花生将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前有苹果套袋,今有黑花生,违反食品安全的做法固然存在,但也别轻易把正常的农产品误判为有毒,结果损害了守法农民的利益。义愤填膺,代表了良知,追问一句“为什么”,良知更能站得住脚。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