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西安晚报:“名校独大”呼唤更精细的教育投入

郭杨阳

2013年03月12日09:13    来源:西安晚报    手机看新闻

“我国大多数县区的校际差异比发达国家还要大,相当一部分乡镇和农村学生成绩达标率不到40%。”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共鸣。校际差异拉大造成“名校独大”:动辄上万人的超级名校,好教师和好生源越来越多;周边的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4版)

名校不断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排他性”——排斥那些社会资源调动能力较差、“通关”能力有限的学生,从而形成对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公民权益的侵害。

解决“名校独大”的问题,不是消灭掉名校,而是解决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在“名校独大”格局已定的背景下,则需要细化后续的教育投入方式。因为,在已有的格局下,名校的资源获取能力要远强于普通学校,如果依然进行粗放、随意的教育投入,名校依然会吃掉教育投入中最大的那块“蛋糕”,从而变得更强。因此,需要从教育投入的源头谨慎把关,适当地向普通学校倾斜。

一方面,物质性的教育资源投入要适当地向那些普通学校、非名校倾斜,只有接受到的物质性补贴能与名校形成抗衡,普通学校的“缺血”症状才会逐渐缓解。具体说,除了在教育经费的拨付上适当照顾普通学校外,还应该在教师补贴、教师岗位编制配置等方面对普通学校有所倾斜。

另一方面,要改变教育政绩评价方式。就像两会代表朱永新所建议的那样:“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相关领导就会去抓教育均衡。”有些地方,名校甚至成为了地标性建筑,名校的名字也成了一块上下通行的金字招牌。进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教育投入的过程中,也很自然地想到名校,从而使得名校更加强大,周边学校则更加弱小。如果改变评价方式,至少可以为那些普通学校输一些血,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均衡。

之前出台实施的“就近入学”政策最终变异出来了“学区房”“赞助费”和“择校费”等一系列不合理、不公平事物。可见,仅靠政策禁令很难解决“名校独大”的弊端。当务之急,需要更精细的教育资源投入方式,来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实现,进而,遏制住“名校独大”的势头。正好,中央落实占比4%的教育投入就是一个良好契机,精细、合理地用好这笔投入,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就真实可期。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