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祝颐
“今天凌晨吓坏了,家里快90岁的老人突然身体不适,我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打了20多遍120,竟然没人接! ”3月8日上午,记者赶到市民孙女士家中,在孙女士的手机里,还留着多个拨打120的通话记录。所幸家中老人已经脱离危险。孙女士找到青岛市急救中心讨说法,被告知是系统故障所致,因为急救中心系统太旧,到夜里信号不好,虽然显示能打通,调度中心却收不到。这种情况已发生过3次。(3月9日《青岛晚报》)
俗话说,救人如救火,九旬老人突然身体不适,无疑需要及时的专业救助。面对十万火急的急救场面,老人家属多次拨打急救电话,本来对120寄予了满腔的希望与期待。此时,急救中心成了老人的救命稻草。及时接听急救电话,马上安排急救车与急救人员分秒必争展开生命接力救援行动,本是120的职责与义务。120及时接听处置急救求助,是实现急救快速反应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救命电话120竟然长时间“不在服务区”,让求助人惊出一身冷汗。面对质疑,急救中心竟回应称,急救中心系统太旧,到夜里信号不好,虽然显示能打通,调度中心却收不到。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3次。堂堂青岛市急救中心120电话系统竟然出现无法接听电话的低级问题,岂不是拿几百万青岛市民与外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开玩笑?经济比较发达的青岛市竟然拿不出钱来维护更新城市急救电话系统,经济发达有何用?“以人为本”又从何谈起?120不在服务区,民众的救命稻草被掐断,纳税人的权利何处安放?
救死扶伤不是光说不做的面子工程,而是每个医护人员与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最高职业信念。如果救死扶伤的急救承诺被当作儿戏,这是一种底线的失守。以后谁还相信120? 120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形象与社会责任感又体现在哪里?
尤其诡异的是,该市急救系统白天是好的,到了夜晚就失灵,而且系统失灵的情况已经发生过三次。莫非该市急救系统在闹鬼?当然,到底是系统太旧信号不好,还是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晚上不想出诊?这个问题不能由急救中心自说自话,上级有关部门要介入调查,看看急救系统哪个环节在闹鬼,
虽说九旬老人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是城市 120系统失灵的教训十分深刻。笔者在想,如果120系统失灵造成急救不及时的伤亡悲剧,急救中心可就摊上大事了。对此,不仅急救中心要深刻反思、积极整改,当地卫生部门也要深刻反思,引以为戒,查找公共服务中的薄弱环节,深刻理解120这块品牌承载的分量,拿出整改措施,追究相关人员失职责任,并给急救行业立规矩,完善急救机制,细化急救措施。如果急救程序被理顺,卫生部门对急救效率作出严格规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严惩不给力的急救中心与工作人员,你看以后谁敢拿民众的生命开玩笑?如果急救机制不顺,监管问责机制继续缺位,不仅民众抱怨,急救行业的形象将一落千尺,医患互信也将失去民心基础。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