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谈及医患关系时,他提醒年轻的医生要实事求是、坦荡地和患者交流,还要有医患沟通的艺术,让病人了解医学不是一个完美的科学。他进一步指出,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是最有人情味的职业,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3月7日《中国青年报》)
长期以来,面对愈来愈烈的医患冲突,人们更多地是从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医患关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以及医院和医生被各种利益所裹持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因此,尽管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医药分开范围在不断扩大,各种检查费用和药品价格在不断下降,然而,医患纠纷并没有因此减少,有些时候还表现得很激烈,近年来发生的“杀医案”就给医患矛盾极端化的表现。
看完黄洁夫委员的言论,笔者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位老农到医院求诊,问明有三个价位的号费之后,径直挂了一个最贵的。院长看他衣衫简朴,问其何故,老农告诉院长,挂最便宜的号不让我说话,挂中档价位的号不听我说话,只有挂最贵的号,既让我说话,也听我说话。相信这位老农的话,不少患者也感同深受。现在到医院看病,与医生充分交流病情竟成了一种“奢望”。这固然与当前就诊体制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但也反映出了现代医学人文的严重缺失。
记得现代医学鼻祖希波格拉底曾经这样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在他看来,良好的沟通、充分的交流是最佳的治疗。可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医生却将这第一大法宝丢弃了。其结果,正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所言,发生在当下的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残暴的医患冲突案件表明,公众对高技术装备、大量吞噬金钱的现代医疗机构,无力战胜死亡表现出极度的不理解和强烈的不满,更无法接纳人财两空的结局。
黄洁夫委员说,医学不是完美的科学。笔者理解,这种不完美,指的是医学或医疗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也正因如此,医学人文的完美才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医学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医学本身的不完美。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或仁学,医学人文体现出的美德和价值,就每位医生而言,就是要敬畏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且只有一次;就是要敬畏患者,因为他们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你。
医生职业特性,载负和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道德底线,必须始终保持对医学人文的眷顾。医学不完美,医学人文要很完美,这一课亟待补上。每位医生都要更多地理解病人的体验和要求,善于交流与沟通,体现人性化和个体化,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