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国华
“如果一个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他怎样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5日在北京团小组发言时谈到小学生课业负担时,言凿凿、情切切。(3月6日新华网)
在中国梦的宏大背景下,公民个体又拥有自身的缤纷梦想。对于正处于梦想孕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梦想更加春光明媚,然而当下令人心忧的现实是,过于繁重的课业负荷使得小学生的梦想空间遭到无情压制,有的甚至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遑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始繁重起来。除了学校正常的课业之外,又增加了繁重的课外负担,这从社会上各类特长班、艺术班、培训班等特色班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很多家长开始从各方面着手打造“孩子的未来”,于是,在正常学校课业的“规定动作”之外,小学生需要完成的 “自选动作”越来越多,压在他们身上的负荷也越来越沉重。
减轻孩子课业负担是老生常谈,主管部门下发规定、社会奋力呼吁、家长埋怨、学生吐槽,虽然“老生常谈”谈了这么多年,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有逐渐上涨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咄咄怪事。而不是见诸媒体的小学生的书包有十几斤重、每年做作业直到深夜、“小眼镜”越来越多体质不容乐观,甚至出现花钱代写作业等事情,更加拷问着学生的课业负担,考验着社会给学生梦想萌发的现实空间。
学生课业负担重,与教育发展方式不无关系。在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眼中,课业在很大程度上对应着学习成绩,这背后显然有着应试教育驱之不散的魅影。在素质教育提倡了这多年之后,应试教育仍旧大有市场,显然不只是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学校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传统观念、社会文化、人才理念、和教育绩效考核机制等问题,并与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密切相关。
课业负担看起来是小问题,背后却牵涉着一系列的宏观背景。减轻课业负担,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具有一揽子计划,小到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大到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公平、用人理念、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所涉及,减轻课业负担,需要上述各方面联动发力,共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未来储备生力军。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稳步发展,教育公平等问题也在逐步解决。毫无疑问,这些整体层面上的制度红利也应该体现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上面,体现在“给学生留出做梦的时间”,为学生的梦想保驾护航方面。
梦想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一个拥有梦想并能够为之努力奋斗的人是幸福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需要在以文化之的浸润下心怀美妙梦想,并满怀激情为之努力奋斗。拥有“做梦的时间”是梦想起航的第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萌发梦想,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需要社会各方面给力行动。一个个心怀美好梦想的学生,也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