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代表的底气该从哪里来

王海燕

2013年03月08日09:59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小组审议时,葛俊杰代表讲了个例子。他去欧洲考察时,一位经营酒庄的老太太对他说,她爷爷的爷爷做的是这个行当,她儿子的儿子做的也是这个行当。

葛俊杰听了很受触动。要知现在不少企业家短视、投机,东也想做,西也想闯,三五年就换个花样,最后总难成气候,更不要说创立有竞争力的品牌。葛俊杰说,认准目标,企业家就应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专注、心无旁骛,挖好那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源源不断。

葛俊杰讲的是企业家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说到专注,有位代表曾向记者提过“1万小时规则”。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曾调查了120个行业的精英人物,却发现一个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而是存在一个“1万小时规则”,即成功至少需要1万个小时的投入。比如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万个小时;创立微软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万个小时;毕加索、莫扎特、乔丹,都有超过1万小时的训练。

一生只做一件事,“1万小时规则”,其实都讲的一个意思:底气源于专注、持久的投入。

不由联想到两会中的那些提案议案。有的代表委员提交的建议,乍一看,似曾相识,问起来,底气十足,“这是升级版,我又做了一年调查”,或者“形势有新变化,我做了新补充,想一追到底。”有的代表直言,只对自己精通的领域发声,可以五年只追一件事。有的代表委员却“出手不凡”,一口气就甩出几十份提案、建议,记者想采访什么题目,都能搭到边,再深入问问,这些建议却大都只涉皮毛,要想深挖点东西,难!当然,也有关注领域广、见解深刻的议案提案大户,而这些高产代表委员往往是术业有专攻、融汇贯通后的厚积广发。

代表、委员参加两会,讲的是责任,比的是智慧,拼的是耐力。希望更多些脚踏实地、持久投入的高质量建议,少些泛泛而谈、只为博人眼球的拍脑袋建议。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