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治“PM2.5”要各司其职

徐敏

2013年03月06日10:14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使得PM2.5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热词榜,且热点一波接一波。全国两会召开前,有关机构广泛征求意见,要为PM2.5确定一个恰当的中文名称。此举引来网民热议,质疑和嘲讽之声不少——有人说,“花功夫取名不如下力气治理”;也有网友调侃地起了“尘世美”等名字。而这几天的两会会场上,PM2.5依旧是热词。

起名与治理,后者当然更为迫切、更加重要。但是,否定前者也不妥当。提出起中文名称的,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该机构是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的权威性机构。鉴于目前不少人对于PM2.5的具体含义不了解,并且国家有限定外来词汇使用的规定,所以要给PM2.5起中文名。因为要兼顾科学性和普及性,该机构请来气象、语言、环境等方面专家商讨,同时听取社会人士的建议。应该说,开展取名工作无可厚非,但是触动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焦虑、担心、不满的“神经”,因而受到质疑。

人们之所以焦虑PM2.5,因为与之相关的环境治理确实很难。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围城有诸多复杂因素,也是长期以来一些污染源“失控”而积累起来的结果。要治理,并非一两个部门、几个机构便可以完成,需要群策群力。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许多良方,包括提升油品质量、严格控制私车保有量、区域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相关立法、将PM2.5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等,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可见,环境治理需要许多部门和机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无论PM2.5的起名还是治理,笔者认为,各司其职很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PM2.5取中文名的做法,不该受质疑。这家机构,当他们发现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PM2.5”,而普通民众对此又不甚了解时,便希望通过起中文名的做法使之规范化、科学化,今后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也将有规范可循。而且,起名过程中,该机构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可以说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关于治霾,如今良策提了许多,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了。科学家们需深入研究雾霾的成因,给出详尽分析报告,为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快研究如何提升油品质量;相关立法工作需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地方政府花更多功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由谁牵头、如何设计,也应尽快明确下来……这其中,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相关部门不妨“开门”研讨,多方听取专家和普通群众的意见,形成共识;对于“边界模糊”的问题大家要跨前一步积极寻求对策。在各司其职基础上,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治霾”的步伐更快些,让“美丽中国”的目标更近些。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张玉珂)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