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江涛
3月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承担的《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课题举行中期成果发布会。研究称,我国已基本具备征收遗产税的条件,并建议将500万元作为遗产税起征点。国务院此前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曾要求,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3月3日京华时报)
开征遗产税,好处一箩筐。不仅每年可多拿2000个亿真金白银用于再分配,而且遗产税绕不资产核查,而住房作为不动产最为显化,首当其冲,这样可以捆绑楼市调控政策一起发力。还有诸如促使“富二代”自立、调节收入分配、推动社会公平等好处。报告认为开征遗产税时机已成熟,条件也已基本具备。但要追问,开征的“软硬件”真的都准备好了吗?遗产税,想说爱你不容易。
先说“软件”——富人群体如何看待遗产税。所谓“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子承父业、光宗耀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血脉之中。当遗产税遭遇代代相传的价值观,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失去创业奋斗的动力,转而“何不潇洒走一回”,助长奢侈浪费之风,甚至会影响发展的效率。固然,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观念更新,国人的财富观、价值观会逐步得到转变。但当下这样的现实语境远没有改变。
富人面对遗产税的态度一头热一头冷。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提交了关于向富人征收遗产税的提案,表示将拿出90%的遗产捐给社会,却鲜见响应者。两年前,有“股神”美誉的巴菲特和身家过亿的美国首富盖茨,联手掀起了一股慈善风。他们游说全球亿万富豪们捐出半数财富支持慈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除了陈光标等几位高调响应,其他富人唯恐躲之不及。遗产税时代来了,富人们能做到依法依规申报纳税吗?
有一阵子,传闻深圳要搞遗产税开征试点建议,立马触动了不少富人的神经,前去保险公司咨询“保险避税”的企业主明显增多,一些具备避税可能性的保险业务开始火爆起来。不管保险是否能够规避遗产税,但遗产税的另一只靴子尚未落地,这边富人便如惊弓之鸟,慌忙千方百计想着“胜利大逃亡”,到了真的开征了,还能找到他们的人影吗?
这样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毫无根据的。确实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和资金流入,或取消开征多年的遗产税;或把“不征遗产税”作为“良禽择木而栖”的优惠条件。富人加入外国国籍、资产向海外转移、投资转向境外等等,都屡见媒体。倘若遗产税的牌打了出去,2000亿没收到,却吓跑了国内的投资者,那么,遗产税只能是穿上一件看上去很美的“公平外衣”。
当然,不能因为害怕资金抽逃就放弃遗产税,关键在“硬件”上要做足功课。所谓“硬件”有二:一是建立包括住房和收入在内的个人信息系统。“房联网”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而且涉税信息共享制度的缺失一直是现行税收征管的软肋,无法获得纳税人真实的涉税信息,遗产税的核查将很难见底。二是建立严格的个人财产向国外转移的约束制度。只要有免税的“乐土”在,富人就会跑得比刘翔快。总之,遗产税是个好东西,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开征,就得先补好制度后门与漏洞,让“好东西”发挥好效用。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