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长廖飞将加入“建立健全儿童福利制度”的呐喊中。他对记者说,这是一个民生问题,“一个亟待重视的民生问题”。(3月4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的全国两会刚刚拉开序幕,代表委员的“好声音”就已扎堆进入媒体传播视线。其中不少代表委员,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小事”上: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王执礼认为,政府应帮助百姓“把口罩摘下来”。这位著名的内分泌科教授向本次两会再次递交了《治理空气污染体现科学立法》的提案。来自贵州的姚晓英代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小康就是有伤疤的小康!”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谈到内地市民对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时,几欲落泪。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委员建议,将“失能”老人列入社区服务重点对象……
孩子,老人,空气,奶粉……这些,都无非是人们生活中的小事。当这些“小事”,经由代表委员带到两会这个国家的最高议政殿堂,它们也就成了“国是”。
一年一度的“两会季”,5000多名代表委员的一举一动如何代表民意,一言一行怎样履行职责,都是舆论和公众的兴奋点。有论者言,两会是代表委员履职是否认真、是否称职的一次“大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确实,作为全国13亿人的“代言人”,会前是不是做足了“功课”,会中是不是尽职尽责,通过他们在两会期间的言行举止,就会高低立判,一目了然:认真“备课”的,建言言之有物,有思考,有分量;只是把代表委员当成“荣誉”的人,立论空话连篇,没有“地气”。
人常说,两会是民主政治的演练场。但民主政治的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难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往往就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之类。把这些“小事”带到两会上来,并通过两会这个议政平台,推动问题的解决,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对每一个“代言人”来说,就是认真履职了。
以人大代表的选举看,城乡约每67万人分配一个名额。对此,朱永新委员撰文认为,“你不称职,意味着67万人缺席”。(3月3日人民日报)很难想像,67万人关心的都是大事。他们关切的,其实都是孩子、老人、空气、奶粉之类小而不言的民生小事。所谓国计民生。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的集合,就是国计,就是“国是”。当一个个“小事”成为“国是”,67万人对他们的“代言人”在每年一次的“大考”中的表现,就会打出“称职”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