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集中清理”筒子河更像是“一次教训”

毕晓哲

2013年03月03日09:22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故宫外围的筒子河发现大量垃圾,多为游客丢进河内的食品外包装等。2月28日17时,北京环卫集团集中40多名工人清理,共捞出4吨多垃圾,其中有1万多根吃剩的玉米芯。(3月1日北京日报)

据称,这一清理行动持续了数日,最终捞出了多达4吨重的垃圾,其中还包括万余根玉米芯,而清理这些垃圾的时候,不仅费时费工且时刻有生命危险。相信看到这一幕的人,尤其是曾到过这里游玩并“扔过垃圾”的游客,会受到强烈的触动和反思。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垃圾围河”现象并不完全与游客的文明素质有关。一些打扫卫生或清洁环境工作,如果能平时多注意维护,一有垃圾就及时清理,至少不会让一条河的垃圾“扎堆”到一下子高达4吨的地步;“垃圾围河”现象的产生也带有一定的“破窗效应”。如果一个地方环境始终是干干净净的,有了杂物和垃圾总会及时得到清理,一些游客的不良习惯也会在文明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就如一个干净整洁的博物馆大厅,想吐痰的游客可能也下不了口。垃圾越聚越多,反而会给游客们一个“可以丢垃圾”的误导。

事实证明,故宫外围的筒子河的卫生环境还是疏于管理了。媒体记者曾先后采访了与筒子河相邻的故宫博物院、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得到的答案居然近乎一致:各家只能管理围墙内的环境卫生,对筒子河内的垃圾“爱莫能助”,没有责任。“三不管”现状也是形成“万余根玉米芯现象”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妨将此次集中清理出筒子河的4万吨垃圾,当成一次“亡羊补牢”行为,但“清理”之后呢?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除了积极宣传和劝导游客们更多些文明意识之外,更应该做到对景区景点的科学管理。而且,科学的管理绝不是几年一次的“大扫除”,游客的文明素质一下子完全提升起来不现实,完全避免扔垃圾行为或也比较难,但管理者勤快些,不说一天清一次河里的垃圾,一周或一月一次也断不至于出现“一万余根玉米芯”吧?

分享到:
(责编:张元玲(实习生)、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