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
影片采用了一种迥异于舞台版的唱法,将长音和高音做了调整,使得歌唱更似说白和对白。安妮·海瑟薇那首为她带来奥斯卡荣誉的“我做了一个梦”,与其说是唱出来,不如说是演出来的。如此,影片便不再是舞台版的附属品,而独具电影艺术的魅力,跟已成经典的舞台版相映生辉。
汤姆·霍珀执导的电影《悲惨世界》改编自同名音乐剧,音乐剧当然源自雨果的名著。弄清这层渊源对于欣赏该片极其重要,因为小说曾在世界各地派生众多电影版,连中国早年都改编过,其中1958年的法国版(分上下集)被誉为经典,曾在我国公映,并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成为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舞台音乐剧《悲惨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制作的,不太成功;后来英国人在此基础上加工,于1985年搬上伦敦舞台,经历小小挫折后,成为史上最长寿的音乐剧之一,光是在纽约就演了6680场。该剧的灵魂人物是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他很早便打算把舞台剧搬上银幕,但苦于当时该类型式微,直到《红磨坊》《芝加哥》意外成功,为电影音乐剧开创了新的春天;而苏珊大妈2009年在电视选秀节目中演唱剧中名曲“我做了一个梦”,全球爆红,为该剧的影像化带来了新的契机。
拍音乐剧需要导演具有特殊的才华和气质,有些导演很优秀,但拍不了音乐剧;即便能拍的,如执导《芝加哥》的罗伯·马歇尔,也有全盘失手的时候。选择汤姆·霍珀来执掌《悲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但从效果看,麦金托什这场豪赌算是赌赢了。
霍珀的几大决策堪称疯狂:一,他保留了从头唱到尾的形式,而没有将次要歌曲改为更通俗易懂的独白和对白;二,他摒弃了先录音后拍摄的传统,让演员在拍戏时真唱,并现场收音;三,他大量使用近景及特写,甚至一首歌一镜到底。对于看惯了电视晚会对口型假唱的中国观众,《悲惨世界》的真唱加特写有时会给人过于夸张的感觉;但反过来,你若属于文青或小资,对音乐剧或世界名著有所兴趣及了解,霍珀的处理方式能大大提升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让一些观众难以接受,看十分钟便看不下去,但在更多的观众中却产生类似《泰坦尼克号》那样的感人效果。(当然,这恐怕仅限于大中城市。)
影片起用了多位大牌明星,这显然出于商业考量,同时让人怀疑他们的演出水平。其实,他们当中多数原本就不乏歌唱实力,休·杰克曼更是舞台上的一流唱将。但是,影片采用了一种迥异于舞台版的唱法,将长音和高音做了调整,使得歌唱更似说白和对白。安妮·海瑟薇那首为她带来奥斯卡荣誉的“我做了一个梦”,与其说是唱出来,不如说是演出来的。如此,影片便不再是舞台版的附属品,而独具电影艺术的魅力,跟已成经典的舞台版相映生辉。
说到场景调度,原先的舞台版已经相当电影化,时空早已不是限制。如今的电影版则更进一步,完全看不出舞台的痕迹。这种影像处理增强了观赏性,也符合原著浩瀚的结构与剧情。但说到底,音乐剧从类型的根子上就摆脱了写实的桎梏,创造的空间及欣赏的乐趣均在于如何风格化。《悲惨世界》论创意的大胆稍逊于《芝加哥》,但胜在风格统一、旋律优美、故事也更主流、更国际化,堪称雅俗共赏。
□周黎明(影评人)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