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近 环保事件频发,从空气、水质再到土壤,都时有污染信息传出。下面这则热闻,好像不是直接污染个案,但剥开枝蔓,抽出源头,却还是一起环保事件。说的是2009年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入广东。经检验重金属含量超标,所以只能储备,用于工业用途;后米价上涨,这批大米却又被销往口粮市场。质监称,镉超标大米,长期食用,有致癌风险。
通观全文,侧重点主要在于“食品检验机制为何失灵;粮库检验管理制是否严格”等问题上。主要篇幅集中于粮食部门和粮企间的讨价还价上。湖南方面认为,所谓重金属超标,只是价格战策略,是为“压价”。因为“早在7年前,长沙大米就被检出镉超标。其他湖南粮库大米,发现镉超标比较普遍……但那几年价格平稳,收购方并没有拿此说事”。2009年粮价跳水,在降价要求被拒后,便用质监和“媒体曝光相要挟”。
如果属实,“镉超标”确成了收购方的压价利器。但这不是最恐怖的,最可怕之处在于N年前就检出镉超标,但因市价稳定,双方均有利可图,竟默契达成共识,隐瞒数年之久;若非价格波动,撕破脸皮,消费者不知还要被坑蒙多久。这想想都让人后怕,更狠的还在于——“湖南粮库大米普遍镉超标”。
如果说还有比粮食、质检部门长期不作为徇私枉法、不良粮企的见利忘义更值深究的,或许是对“镉超标”大米的前世今生的忽视。就算监管严密,粮企也是“业界良心”,发现超标最多也就封存销毁,但产生毒大米的土壤,却仍在默默作恶。除恶务尽,舆论关注点理应放在铲除“毒土壤”上面。
这里的“土壤”可以是本体:让稻米感染的镉污染水土条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几年前就闹得沸沸扬扬;也可指“喻体”:从违法排污企业、为“毒工厂”当保护伞的地方权贵;长期不作为的环保、质检等部门等。这些都是导致环保事件频现的温床土壤。只有彻底铲除,碧水蓝天才更为可期。
(相关报道见27日《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