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大地漫笔:寄情天地山水间

柳  萌

2013年02月21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那年参加岳阳文学笔会,最难忘的,莫过于晨登岳阳楼。在去岳阳楼途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复被我在心中默诵着。这是早年读这篇散文,让我至今未忘的句子。

  到了岳阳楼观赏湖景时,眼前的壮阔美丽景色,我只能空叹几声太美了,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感受,总觉得有些遗憾。回到北京重读《岳阳楼记》,文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顿时开启了想象的心扉,再回忆赏景当时的情境,感受也就不光是空叹了,优美的文字跟回忆融合一起,自然而然成了自己的心声。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当然,在寄情天地山水时,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只是有的略显缥缈空灵,有的受制于场景的局促,而文学可以抒情言志,又让你纵观天地人心。这就是为什么比之其它艺术,记述山水游踪的文学游记作品,留给后人最多的缘故。音乐可以用美妙音符表述情绪,绘画可以用线条色彩描写景致,摄影可以用镜头记录真实场面,却都难以直接倾诉隐藏心中的感悟。而这恰恰是游记文学的灵魂,没有这个魂魄情绪会显得单薄,再美的艺术作品都难以摆脱平淡。文学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写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等散文名篇的老作家冯牧先生,生前有次一起聊天,谈到游记文学作品的写作,他说:“我实在不好理解,不过倒是很佩服,有的人出国走几天,回来竟然能写出一本书。”照我对冯老的话的领会,就是说,游记性的文字写是容易的,写得好写得深写出特点很难,而难就难在写出景致以外的感悟。走马观花式的赏景,也许会写得活灵活现,只是怕写不出景物的魂魄。比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你可以写出“气象万千”“渔歌互答”,你却不见得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超越山水景致的人生智慧,以及千古流传、引人深思的佳句,正是这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笔下的魂魄。

  当今经济宽裕的国人,正在把旅游作为常态生活。游山玩水时拍照,回到家里写文章,整理好在博客上发表,积攒多了自费出本书,给自己多彩人生留个纪念,早就成了“旅行家”们的爱好。这种潇洒而有意义的旅行生活,既显示出高雅的气度,又流露出博大的情怀,旅游文学越来越受人喜欢。由于有更多旅游爱好者的写作,游记文学作品题材越来越开阔,好的作品时不时可以读到。

  我想说的和希望的是,有志游记文学写作的朋友,在游山玩水的时候,不要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更要透过景色思考人生,这样你的旅游品位就会提升。倘若你还想写写旅游感受,把所思所想糅进文字中,即使写不出《岳阳楼记》中的警句,起码会使这类文字多些意味。给旅游行踪插上文学翅膀,观赏过的景色就会更美更恒久。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