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华
16日,浙江省杭州毛源昌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增敏在微博上爆料称,浙江省温州市瑞安仙降街道一河流工业污染严重,如果环保局长敢在河里游泳20分钟他就拿出20万。17日,中新网记者采访了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包振明,他告诉记者,该河流是受生活垃圾的污染,并非工业垃圾,(2月18日中新网)。
记得去年有媒体报道,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表示,“检验温瑞塘河治污成效,不以部门报上来的数据为准,要以环保局长和公用集团董事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一言已出,立即引起媒体舆论的热议,于是,不只是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喝自来水成为话题,进而延伸到请煤矿安监局长下矿井,请食品监管部门领导到市场吃三无食品等等,都成了人们来衡量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履职的标准,这种让领导亲自体验自己工作实绩的心理,既有对部门领导工作不满意的揶揄,也反映出一部分公众的浮躁情绪,更有某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确实,现在的环境污染现状,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查处不力有直接关系,60、70后出生的人们都有体会,那时的天空不仅很蓝,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雾霾天气,随便到城乡的每一条河流沟渠,不仅可以放心下去一游,鱼虾更是常年不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随便到田间地头的沟塘里都能捕捞到绝对堪称“野生”的鱼虾,如今这些非但成了那一代人永远的记忆,恐怕再也不会回到现实。
但是,如今环境的恶化,这笔账真的就应该算在环保局长的头上吗,笔者以为其实不然,该下垃圾河游泳体验的也不能只是环保局长,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的环境污染现实更不是短时间内形成,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求,远远胜过对环境的保护,不只是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即使普通百姓也把烟筒冒不冒烟作为衡量政府部门领导工作能力的标准,所有企业的烟筒都冒烟,人们会对这一地区的主要领导心生敬佩,反之则意味着没有工作能力,在农村,被粮食短缺“饿怕了”的农民,一心想把产量提上去,农药化肥毫无节制的使用,非但让土壤贫瘠,再听不见蛙鸣一片,田间地头沟渠里鱼虾更是绝迹。
随着城市人员的增多,人们也并没有很好改变以往的传统陋习,随处乱倒垃圾,以至于让很多湖泊、河流这些城市的“眼睛”疾患重重,政府虽投入大量资金不间断的进行治理,但往往前面治理后面污染,而这些污染大多来自人们的生活垃圾,环保局不是“千手观音”,能管得了环境的治理,却无法管住人们无处不在的陋习。就事论事而言,从报道中所配发的图片中也能看出,被污染的这条河流,漂浮着大多都是生活垃圾,对于住在河流沿岸的市民来说,避免倾倒这些生活垃圾并不是件难事,但为图一时之便自己污染了自己,这帐又如何该算在环保局长一人头上,企业老板悬赏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到垃圾河一游,笔者认为,那些沿岸居住随手扔垃圾的市民决不能袖手旁观,理应跟着环保局长一起下河,哪怕可以从“奖赏”中分出一部分。
其次,对于这些河流环境的污染,环保局长固然难辞其咎,但笔者认为其充其量不过是“丫鬟掌钥匙”管事未必当家,尽管环保局长手握多把“尚方宝剑”,甚至还有“一票否决权”,然很多事实情况表明,某些地方主要领导虽口口声声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发展真的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地方主要领导的屁股往往就坐在了维护经济增长的一方,环境保护时常被有选择的加以重视,因此,一个地方环境保护做的好不好,管的严不严,固然与环保局长有直接关系,但真正应当担责的却是地方政府领导,如果说环保局长该下垃圾河游泳的话,地方主要领导应当第一个先下。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眼前人们的生存健康,让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延续,但政府的主导和依法治理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全社会应当形成保护环境的氛围和文明习惯,自觉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面对眼前的各种污染,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包括悬赏20万元力邀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金董事长,由得花巨款请环保局长下河一游,倒不如投入到垃圾河的清理之中,以此找回童年的记忆,还市民以清澈的河水来的更实在。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