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燕赵晚报:重建信任应从重建规则意识做起

李劭强

2013年02月18日08:59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信任危机的突出表现就是人对人的怀疑。有时,人们会把这种信任危机归结为个案造成的恶劣影响,有人会说一个彭宇案让中国道德倒退了50年。有时,人们会把这种彼此的怀疑认定为人心不古。曾经,我们的社会也是路不拾遗的,只是市场经济的大潮让人们眼红心黑。

  这些理由对现状的确有影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即使彭宇真的被冤枉,一个常态社会也不会因为一个偶发个案而改变它稳定的价值观。当一个个案被放大时,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普遍的问题。而市场经济也并不是道德的坟墓,虽然市场会让人们的经济理性得以突显,但市场经济同时也会让人有明确的职业道德。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变得彼此不信任呢?一个必须看到的因素是,这种不信任与规则意识的缺失有关。本来,在陌生人社会取代熟人社会之时,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是明确的,而且对规则的敬畏是普遍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简单而确定——每个人都会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行事,这种循规蹈矩可能不会出现我们所谓的善举,但也不会出现我们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个框架内,每个人只要遵守该遵守的规则即可。

  而一旦人们对规则不再敬畏,则问题就接踵而来,反映到人与人关系上,就是人对人的不信任。如果把信任危机只看成是道德领域的问题,就会陷入道德批判的窠臼。道德虽然是社会的调节剂,但道德终究是用来约束个人的,道德的教诲很难在整体上直接促进社会的前进。所以,虽然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都让国人感动不已,但是在负面的个案面前,这些榜样的力量有时也是有限的。这倒不是感动中国人物的乏力,也不是人们的人格分裂,而是个人在社会面前总是会接受社会的教育——当社会让他们看到信任是一种危险时,他们必然选择不信任。

  与道德相比,规则是刚性的,可以让每个人找到遵循的规范,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对方可以信任的人。这一点其实也是市场经济最为看重的,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种诚信经济,只要规则能够限定人让他们做一个诚信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可以逐步建立。从这个角度看,规则意识的重建,规则敬畏的养成,是恢复人与人信任的前提。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