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江涛
国家质检总局和公安部近日在通报“两法”衔接典型案例时,特别指出执法打假中目前“地方保护干扰执法在个别地方仍较严重”。通报称,个别党员干部不仅参与制假,有的地方甚至通过会议或口头打招呼规定每月15-25天不等的“企业宁静日”,禁止质监等执法部门检查,严重干扰了执法。(2月12日新京报)
打假受阻由来已久。有的地方通过会议或口头打招呼规定每月15-25天不等的“企业宁静日”,禁止质监等执法部门检查,严重干扰了执法。企业“宁静”了,行业“潜规则”便热闹起来,假冒伪劣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连加油机计量造假都用上了U盘,百姓的安全无处安放,社会和谐稳定也受到影响。今年,执法打假中查办不力、地方保护突出,质检总局将重点督办、向省级政府发出稽查建议书予以督促整改。此举值得期待,但破解打假中的“我的地盘我做主”,仅有“稽查建议书”还远远不够。
“企业宁静日”是“GDP崇拜症”下的一只蛋。维护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产品质量以及环境安全等公共利益本来就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头等大事,然而,GDP主导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成为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指挥棒”。于是出现了村支书参与制假,筑高墙、养恶犬、设电子探头,违法产品用15辆卡车拉了一夜才全部运走。甚至个别地方政府成了无良企业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保护伞”.
上帝的上帝,凯撒的凯撒。必须建立和完善新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机制,让产品质量等民生指数成为政府依法管理的“紧箍咒”,彻底扭转地方官员一味追求GDP的价值错位。别让地方政府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的地。让市长的归市长,市场的归市场,各就原位,两不跑偏。一方面该放权的放权,让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面对市场竞争,将服务职能体现在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上。另一方面强化监管职能,善用“无形之手”管住市场行为的失控。
当然,监管部门还要从“执法经济”的利益诱惑中走出来,通过科学监管提升效能,更多地利用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增强执法效率,不搞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以及以罚款为目的的“钓鱼执法”。否则,来的都是大盖帽,手里攥的不是罚单就是传票,企业应接不暇,苦不堪言。
还要看到,当下民生安全领域出事,既有企业的利令智昏,也有执法人员懒政思维作祟,监管能力疲软,更有执法者与违法者合穿一条裤子的不作为,甚至是渎职失职的犯罪行为。更关键的,某些执法人员搞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与无良企业官商勾结,猫鼠一家,贻害无穷。因而,将执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应有之义。
总之,只有打造“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才有真正的企业宁静与百姓平安。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