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农历小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梁棚户区,随机走进几户人家,察看居民生活。在居民高俊平的家里,高俊平的小孙子从被子里躲到了柜子中,并从柜门缝偷看爷爷和李克强聊天,过了一会儿又从柜子里溜出来迅速钻回到被窝中。面对孙子的举动,高俊平连忙解释:“小孩不好意思。”听罢,李克强和主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要说现场感最强的新闻,这恐怕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而随机走访不事“装饰”,以及小孩躲进柜子偷看偷听,尔后光着屁股钻进被窝,所有这些元素,不但让这条新闻鲜活生动、充满情趣,还因真实亲切倍加感人。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以前总能见到的那种事先准备的痕迹,主人也没有看似流利却与身份不符的大话。从开门见到李克强时的惊愕,到对漏风漏雨房子“住惯了”的平淡,再到听李克强说“我们要加快改造棚户区,让你们搬进条件好的新房子”时落下感激的泪水,一切都充满了真实的氛围,触发了亲切的感觉。
深入现场,查看民情,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但当这种视察、调研、走访变成了徒具形式的作秀,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非但如此,还会使干群关系更加疏离。想想,用油漆刷石头充作绿化,为领导刻意挑选被访户和安排走访路线,要说领导能够看到真实的情况,恐怕鬼都不信。与此如影随想的新闻,也因为摆拍而不接地气,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十八大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改进调查研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李克强视察包头棚户区,就是一个让人信服、让人感动的调研。而有关这次视察的电视新闻,包括“光屁屁”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里,就因再现了生活真实的细节,具有长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