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华西都市报:事故报道,何以只见表扬不见关怀?

蒋璟璟

2013年02月05日10:26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河南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故发生后,河南媒体2月1日刊发的一篇报道,引起了争议。有网友指出,这篇1300余字的报道,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如何辛苦工作;没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家属一滴眼泪……

  不合时宜的文本措辞,将一篇突发事件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民众纷纷怒斥它“冷血”。当然,此类事件,公众早已经历多次。只是遗憾,一次次的愤怒,一次次的炮轰,仍未能让事故报道学会轻重分明,拿捏好分寸……

  毫无疑问,这篇关于塌桥的报道,是又一个失败的样本。全文1300字,竟有1134字表扬官员,俨然将“事故说明”变成“点名表彰”。是非颠倒至此,又怎会不招来漫天口水?此般行文路数,全然不见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对公权者的周全讨好。立场失衡,视角偏颇,对那些焦急等待消息的民众来说,无疑会产生疑问。

  长期以来,一些坚硬、冰冷的事故报道,总以套路化的形式呈现。从现实反馈来看,那些官话套话,非但无助于公众情绪的纾解,反倒会进一步激起公众怨愤。前不久,《人民日报》征集“最令人反感的官话套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等就入选。而事实上,每每事故之后,“高度重视”等等大词总频繁出现,它们已然失去了文字的生命力,而退化成一种程式化的表达,鲜有人文精神与情感温度可言。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对事故报道而言,同样要改进文风,遵循新闻价值等,呼应民众诉求,体现人文关怀。

  而今,事故报道变颂歌,与改文风的趋势背道而驰,也误读了治理者的权责范畴——要知道,对治理者而言,紧急救灾不过是过失补救,而非值得夸耀的功绩。

  (相关报道见2月4日《新京报》)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