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伟德
最近,又有不少医院被媒体揭出把医疗检测当增收手段的内幕情况。对于这种现象,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骏认为,国家近年在医疗改革上围绕药品降价和加强社区医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缺少一项内容,即应该有独立于医院,特别是独立于三甲等大医院的医疗检测机构,可为任何医院和医生提供正确合格的诊疗依据。(1月30日环球时报)
医检分离的初衷和意义,跟“医药分家”极为相似,通过利益的剥离,让医疗检测不再成为医院谋取利益的工具,避免大检查和过度检查的存在。医疗检测作为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医院的优势在于,倚仗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队伍,变相垄断着医疗市场。假若基层医院也能有全面而准确的检测结果作为依据,那么看病难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打破医疗检测的垄断,使过高的负担降下来。因为在检测垄断,以及检医一体的模式下,检测费用会因为医院的资质而“漫天要价”,比如同一个检查,在三甲医院可能要上千元,而在三级乙等医却十分便宜。至于检测结果,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的差距。
医检分离之后,看病的和做检测毫无关系,那么医生也就没有必要替人“做嫁衣裳”,替别人拉了业务没有得到好处,还会因为加重了患者负担而招人诟病。在没有利益的主导下,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时便会更趋合理,那些重复检查和没必要的检查项目就会更少一点,大检查生存的空间因此被大大压缩,患者少了一些没必要的支出,其医疗负担也就会应势而降。更重要的是,之前为了谋利而难以推行的“检测互认”制度也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医疗浪费也能得到遏制。
不过,美好的理想还得经受现实的考验。一方面,医检分离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实现剥离存在很大的挑战,其结果可能会面临医药分家类似的状况,医院的药房不仅没有实现剥离,反倒变本加厉;另一方面,体系剥离了,如何剥离利益关联才是关键之处。独立于医院的检测机构,终归要靠医院才能生存。虽然一些常规检验可以由患者自主决定,但总的说来,检验什么,在哪儿检验,主动权还在医院和医生手里。这个原理跟医生开处方一样,用什么药往往由医生说了算,所以由此导致的权力寻租和医疗腐败行为,依然有着很深厚的生存土壤。
从这一点来说,将构建独立于医院之的外医疗检测机构,作为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是优先考虑的方向。但医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医疗检验结果同地和跨地互认得到落实。这甚至是独立医疗检测机构生存的基本前提,若医院不承认自己之外的检测结果,那么外面的检测再便宜也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要尝试建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检测机构,使其在设备、技术上都能与之抗衡,甚至更为先进,在引入了竞争、打破垄断之后,才能让价格真正降下来。在此基础上,要么将医院现有的机构独立出来,要么与其他检测机构合并,全面实现医检分离。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堵死医疗利益输送与寻租的空间,让大医院实现公益回归,才能让医检分离最终取得成效。因为从本质上,医院把医疗检测当增收手段本就是公益不足惹的祸,故而促进其公益性的实现,不仅可以加快医检分离改革的进度,也能巩固改革的成果,从而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