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委员李汴生说,近年来食品产品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目前的一些相关报道过于偏颇和夸大,使相关行业形象受损,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和社会质疑,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他建议,媒体或管理部门应设立食品专家监审,今后涉及食品安全的报道应通过监审的审核。(1月29日《南方日报》)
从“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严重”、“媒体不要夸大食品安全问题”,到“故意炮制论”,以及“过度炒作论”的言辞,频频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屡屡引发公众的质疑:若食品安全没有问题,又怎会被媒体“夸大”?遗憾的是,食品安全丑闻频频曝出,总有专家不思呼吁加强监管,却一再要从媒体身上找问题,要给媒体吃药。
如此转移话题和矛盾的做法,让人感到汗颜。不可否认,一些媒体的确存在对食品危害把握不准等问题。当然,媒体犯错不是不能批评,如果媒体故意夸大其词,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食品安全事件,确实应该受到谴责。可问题是,面对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应该用事实反击,而不是一概抨击媒体,甚至试图以设立审稿制度的方式限制媒体。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设立审稿制度,显然背离了新闻自由的原则,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大相劲庭,此举只会让媒体报道在权力的干预下失去应有的立场。更为可怕的是,一旦审稿制度得以建立,媒体暗访调查等报道信息,由于涉及相关监管部门,就会因此而被权力部门扼杀在摇篮,或者因互通消息使得报道收不到任何效果。
必须看到,绝大多数媒体是负责任的,遵循了新闻伦理。如果非要说媒体偏颇和夸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问题食品,媒体又拿什么来夸大?我们不能将食品监管不力和企业诚信缺失造成的结果归罪于媒体,可以说,哪里有食品安全问题就有媒体的高度关注,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不知该有多么糟糕!
食品安全有病,就应该从源头上治疗,比如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企业加强自律,以重典惩治食品安全违法事件,针对媒体的质疑和批评,若存在失实,以及时、准确和全面的权威信息回应就是,没必要给有助于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媒体吃药。如此思维逻辑之下,倒让人怀疑,媒体恰恰捅到了监管的痛处,以致成了假想敌。禹海君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