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信息公开与官员说话

阅尽

2013年01月31日09:45    来源:金羊网    手机看新闻

  街谈巷议

  官员得要学会说话!谁说的?这话太损了。官场中人还不会说话?先别发火,前些天,人民日报不也刊出公众“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吗,那意思就是,今后别再官腔官调说官话套话啦。不说官话套话,又说什么呢?

  说及官话套话,许多人的诠释都是漫画式的:腆着肚子,拖腔拖调,口若悬河;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其实,不尽然。请看昨日本地媒体的报道。在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针对一些热点民生话题与官员之间有如下问答:“千亿养老金营运情况怎样?通报了才好说;最低工资标准何时上调?方案征求意见中;大病医保方案何时出台?方案征求意见中;您怎么看医保基金缺口?运作没有大问题……”对这样的互动,你会作何感想?问题是回答了,但疑惑照旧。答与没答,结果差不多,但“程序”走完了。

  这或许才是现实中官员话语最常见的情景。说者,是认真的,诚恳的,甚或笑眯眯的,绝对挑不起“什么态度”的火气,但观者却分明嗅到某种官场气息。而当公众权利意识觉醒,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望值直线上升,往往触碰到“官话套话”这堵软绵绵的墙,既无奈,又反感。

  其实,官员也有难处。身在官场,拍不了板的话,不能说;领导定了调的,不能乱说;能说的,话说几分,到何分寸,也得拿捏好。否则,上头怪罪,其他部门指责,说多错多。再或者,有些问题又是三言两语说不清,只有高度概括,但民众与媒体又以为你有意掩盖真相。

  说到底,“官话”该怎么说,不仅关乎官场作风,也事关决策的民主与透明原则。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早已颁布,明确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特例,但在不少官员内心,权力和决策的“神秘化”仍是思维定势,没有形成文件的东西就不可外泄。至于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云云,只有让位于其次了。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权力公开、民主决策乃大势所趋,尤其是事关民生的政策出台,民众不仅希望知道结果,也希望知道更多决策的细节,更希望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官员与民众,“领导”和“群众”的角色关系已让位于权力与权利、监督与被监督者的博弈,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会话情景早已不合时宜了。作为受监督者,官员的话不仅要让民众有“平起平坐”的亲近感,更要讲真话、实话,尽量满足民众的知情权。然而,在许多公共场合,时间又有限,因此,官员说话,信息的“含金量”还要提高。如此说来,官员如何说话,倒确是新学问,新课题。 阅尽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