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大世界”又成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年来,每逢“两会”,“大世界”都是代表委员提案发言的必涉话题。从2008年上海“大世界”修缮谢客至今,可以说上海“两会”年年热议年年议,眼看着上海一直在加快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但已修缮完毕的“大世界”迟迟未开放,整整5年过去了,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
《联合时报》昨天(1月28日)报道,曾认真做了功课的政协委员廖瑛提出,“大世界”本身代表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将其建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馆,大中小学生可把“大世界”作为学习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课堂,海内外戏剧工作者可集中观摩中国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和其他民俗,要赋予“大世界”全新的涵义,让其重新焕发往日青春,得到众多委员响应。今年上海“两会”,又一次把“大世界”何时“复活”,整体的定位及其展示的内容,尖锐的提了出来。
过去人们常说,到上海不到“大世界”,就不算到过大上海。始建上世纪1917年的“大世界”,是沪上有名的地标性建筑物,曾是上海最大的室内游乐场,素以游艺、杂耍和南北戏曲吸引着来自全国的八方来客,“大世界”也是我们每一个上海人的文化记忆,始终伴随着上海人的成长,记得我们小时候,游玩“大世界”,仿佛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大世界”也是每一个外地游客来上海必玩的景点,那10多面哈哈镜,各种南北曲艺表演,无数的游艺活动,一直以平民化的风格,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
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上海对中国“非遗”所作贡献的话,“大世界”应是申城最具特点的文化设施之一,“海派文化”拥有的综合性、包容性、宽泛性、平民性,在“大世界”里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十二五”上海规划建造的市级文化设施中,本来就包括建造上海“非遗”展示传承中心,这个中心定位为展示传统文化遗产的窗口、传播创新文化艺术的舞台、开展非遗项目传习的基地、市民体验文化遗产的场所、非遗保护学科研究的中心、非遗产品链接市场的纽带,而“大世界”恰好可承担这些功能,把“大世界”建成上海“非遗”展示馆,既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场所,也是上海“非遗”的一个聚集地,能唤起人们对老上海文化和历史的回忆,所以从整个上海的文化设施建设布局来说,把“大世界”建造成上海“非遗”集大成的展示传承中心,兑现非遗保护传承的“窗口、基地、纽带、传播舞台和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无论是它的历史定位、空间布局、地理位置和传承条件,绝对是上海最理想的“非遗”展示传承的最佳选择场所。
这几年“大世界”一直空置,没有落实“两会”的提案建议,责任究竟由谁来承担?代表和委员的建言献策,千万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否则今后还会有多少市民来相信?申城“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和效应,可以说“大世界”的何时开放是一个检验明证。王洪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