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某地开“两会”,又下达了交通管制令,将市政府门前一条必经大路封了起来,“除会议车辆外禁止其他一切车辆通行”,于是“社会车辆”只得回避绕行,连公交车也只好改道。这个“封路令”传到网上,立即引出了拍砖无数,网民说,总书记考察都不封路不鸣笛,你开个会,封什么路呢?网民又说,“八项规定”有一条,“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你不是在“叫板”么?更有网民不解,说现在“改作风”伊始,“风声”这么紧,这个“封路令”,不是逆潮流而动,不是“顶风而作”么?
尽管当地政府做了“解释”,但网民仍是有些“不解”。“改作风”一开头,中央领导同志就有言在先,要防止“一阵风”,不能虎头蛇尾。这是针对了历史的教训的,我们很多好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风头”上的时候,大家都很“热”,新风紧吹,热气腾腾,就是不愿干的,也要“避风头”,不会“逆潮流而动”。但是“风头”一过,复又故态复萌,打头的不热心了,蛰伏的更是反弹更烈,所以要防止 “虎头蛇尾”——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现在正是“风紧”之时啊,又是会风问题,又是“出行”问题,中央有严令,群众有监督,为什么此时此刻、“风头”之上,会出来一个“封路令”呢?
这也许是因为有些地方,实在是“习惯了”。多年来的积习难移,膏肓里的痼疾难愈,做惯了的老一套实在难以改变,一碰到“开会”,就要“封路”,一遇到“出行”,就要“清道”,定势之下,自己也不知道干了什么——你看这个“封路令”遭到非议之后,他还“回应”,是“依据道路交通法实行交通管制”,振振有词、强词有理,他倒不是有意欺瞒舆论,他还真以为这是“依法”而“封”呢!更何况多少年的老例,都是这样“封路”的,现在有什么不对头呢?所以自然而然、“顺章成理”。其实平心而论,这个市也是在“改”的,比如会场不摆鲜花了,迎宾地毯没有了,“两会”也全部吃自助餐了,你不能说他置身新风之外,完全麻木不仁,但一个“封路令”为什么改不掉呢?这就叫“习惯了,改也难”!
一条“封路令”深刻地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改作风”,改进会风、文风等等,面对的是经年的积习、“官场”的某些老毛病,有的是骨子里的问题,决不是“一阵风”可以刮掉的。这是多少年积重的一种“文化”,这是延续已久、“深入人心”的一种“习惯势力”。现在“风声”正紧,于是有些人“避风头”,以待风声过去,但即使如此,也并没有风止偃息,例如据新华社记者这几天在数省市调查,不是发现明目张胆的大吃大喝有所收敛同时,“隐蔽送礼”现象却“开始抬头”了么?“吃”是不吃了,改成“送”了,叫做“流变转移”。更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在“风头”之上,有的地方仍然在按老习惯、老规矩办事,以为“天经地义”、奉为“不变规则”,有的会议,不是依然云集豪华会所五星酒店顶级度假村么,有的“会务餐”,不是仍然天价惊人么,他们不是有意要“顶风”,深层的原因在于“习惯了”,怎么改也改不了,所以一仍旧章,“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封路令”,也不必十分吃惊过度“不解”,它只是告诉我们,切不可将“改作风”看得过于容易过于简单,这可是对自身“可怕的习惯势力”的“决裂”和对多少年的“文化”与“风俗”的移易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