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企业家犯罪警示风险监控制度建设

2013年01月24日08:50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1月21日《法制日报》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2012年中国企业家犯罪媒体案例分析报告》发布的消息,同时报道了在京召开的“企业家犯罪预防”研讨会的详情。与会专家认为,企业家犯罪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并从深层次上去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从报告显示的案件情况看,与2011年企业家涉案的202件案件相比较,去年涉案数量明显上升。报告显示,企业家犯罪的类型与2011年相仿,大致具有案件性质上的同一性。在85例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犯罪案件中,有69件涉及财务管理和招投标领域,受贿、贪污、挪用公款依然排在了前三位,个案最高金额分别达到了受贿4747.99万元、贪污6500万元和挪用6500万元,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而与此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家的犯罪与直接的“公权”无关。在158例民营企业家的犯罪案件中,主要涉及融资、财务管理和贸易领域,再者就是产品质量、工程承揽、招投标、安全生产和物资采购等领域,反映出明显的经济犯罪特征。

  从上述统计分析材料来看,国企负责人主要是利用国有企业赋予的职权进行受贿和直接占有、动用公司财物的犯罪活动,具有明显的与“公权”、“职务”相关联的贪腐犯罪的性质。而民营企业家因为没有可资直接依赖的公共权力优势,更多的是依靠自身企业活动的“合法外壳”作为掩护,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企业性职务侵占以及从事经济欺诈等犯罪活动,个别还伴随着利用社会“黑恶势力”进行非法交易或者通过行贿手段收买国家权力,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

  同时,从报告分析的犯罪主体情况看,国企犯罪人员大多是经过国家长期培养并已十分“成熟”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多数人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对外交往和具有组织、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对比较强。而且,分析材料显示,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犯罪特点十分类似,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中的“一把手”犯罪比例同样居高不下,成为腐败成员中的“主力军”。而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一般的民企人员犯罪。

  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犯罪,不断揭示着犯罪的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凡有权力存在的地方,都会有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腐败的现实可能。而伴随在权力周围的一定会有延绵不断收买权力的各种力量因子。如果放松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如果不让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就一定会滋生出产生腐败的土壤,掌握权力的企业家的“落马”,也一定会从某种“可能性”转变成为可怕的违法犯罪“现实性”。

  应当看到,企业家犯罪同样具有某些自身的特点。从市场资源配置角度看,国有企业目前依然掌握着某些资源的绝对控制力,尤其在土地矿产、能源、交通、通讯、水电、油气等行业,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非常容易促使掌握权力的企业负责人、管理者,利用手中“资源”权力去进行交易,而其他缺乏这类资源的市场主体,有时也似乎显得乐于主动“交换”,从而扩大了联手腐败的可能性。而从企业治理结构看,虽然已经成立了大量公司制企业,也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甚至职业经理人制度,但其完善性尚显不足,功能作用的发挥有时还处于“失灵”状态,特别是在对企业高管的监督机制落实上,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亟待通过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监控企业风险的制度设计加以解决。

  由此,对企业家犯罪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成因的分析就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深入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行业垄断消除、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并结合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和国有资产管理者身份定位,诚信、责任意识的提升等,去寻求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治理思路和防范对策。游伟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