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挤、公车慢、打车难”已经成了现在不少城市的通病。尤其是到了上下班高峰时段或遇到恶劣天气,常能看到几位乘客为谁先叫到出租车而争得面红耳赤,出言不逊甚至动起手来。为了缓解打车难困境,江西南昌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10辆出租车上安装了可同时为4名乘客计价的“合乘计价器”,尝试出租车合乘,也就是俗称的“拼车”。目前已经开始相关测试和数据采集工作。(1月21日《北京日报》)
支持
少扣帽子
多想些点子
南昌安装“合乘计价器”,试图以科技的手段来一扫“拼车”道路上的诸多障碍,地球人都知道其“利好多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在鼓励拼车;而对于咱们这样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大国来说,出租车更应该尽可能地“一车多载”。
虽然,“一客一车”既“方便管理”又“方便乘坐”,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城市交通拥堵而“行路难”,大量汽车尾气而致“毒雾漫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对南昌安装“合乘计价器”,如果其间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当少扣“帽子”多想“点子”。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合乘出租车的确是好事,但是在目前的情况和现有条件下,实施起来会有很大难度”,而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没有“很大难度”,还要人民政府干啥?至于说出租车的流动性太强,在时间、线路、路程的选择上,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出租车方面尽可能多地“信息透明”,让拼车者少走或不走冤枉路;至于说拼车过程中“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问题,可以有“电子监控”或播放“安全警示”录音,“总而言之”,应该会“办法总比困难多”。
多想“点子”,关键是人民政府的管理部门应出台法规及其“实施细则”,鼓励各地都来安装“合乘计价器”而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去拼车,要让出租车司机在拼车的过程中“增收”,要让乘客在拼车的过程中“减负”;当然,最终还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倪黄村
提醒
合乘计价
谨防强行拼客
实行合乘计价器意味着的士拼车合法化,作为的士司机来说,多拉人多赚钱,即便规定“如果是一前一后上车,则先要征得第一位乘客的同意,再允许第二位乘客上车。”,但是乘客即使不同意,又能怎么样,要么不乘,如果所有的的士司机都不专送一人到点,岂不是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只能硬着头皮坐。再则,初时在一个点,几个不熟悉的人同时上车,有的同意拼车,有的不同意拼车,以哪个人的意见为准?尤其是一同出行的熟人因为要多占位,是否被拒载?
作为单个坐的士者来说不少人喜欢拼车,合乘计价器明码标价各自计算不容易被宰,但是有的特殊乘客,如身上带有贵重物品,车上载有陌生人就显得不安全,谁也不敢保证,拼车的人都没有问题;如为了赶火车或者飞机,本来可以赶上,因为一路停而耽误,此种耽误比拼车省那点钱丢掉的多得多。
实行合乘计价器实则就是鼓励拼车,一些的士司机自此有了借口,即使是强行拼车,怎么去断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价格上是省了,但是服务上也许就降低,弄得不好,产生的纠纷更多。
不管怎么说的士拼车是个好事,但要将这好事办好,不能只是装个合乘计价器就了事,更应保障不拼车者的权利,对于拒载不拼车者应有相应的制裁措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的士车上装上监控,如此才有充分的监督依据。
罗瑞明
展望
拼车合法化
亟待解决
出租车少,乘客多,“拼车”可以解决这个突出的矛盾。可是,诸多城市的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中,并没有针对出租车拼车的相应规定和条款。如果要确定拼车是好事,那就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立即改正没商量。
在一些打车难的城市,不仅客运管理部门没有应急措施,物价部门也缺少作为。比如郑州,早在1994年,郑州市物价局《关于调整市区出租汽车租价的通知》第二项第3条,就曾对“合乘收费”做出了规定:特殊情况下,乘客同方向合乘时,必须征得第一乘客同意。合乘里程部分,每户按每公里租价的60%收费;若同乘同下,各收一半。这么好的办法,为何要废除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北京就走在前面,2012年3月,针对打车难的问题,北京鼓励乘客合乘出租车,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合乘者各付共同路段车费的60%,并可以打印多份发票。北京市能办到的事情,其他城市也应该能办到。在我看来,应该首先确定“拼车”的合理合法性,然后出台具体的收费细则以及配套措施。让“拼车”有法可依,让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受益。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方不允许出租车“拼车”,这是不符合又好又快宗旨的。我们应该像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为“拼车”创造有利条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
毕文章
评判
利弊兼有
施行需费思量
南昌试水出租车拼车计价器,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当然,从利处来看,必然不少。目前,多个城市面临打车难问题,尤其上下班高峰时尤甚,如果出租车可以“合乘”,无疑对上下班高峰期的打车难问题起到缓解作用;其次,正如报道中所说,鼓励拼车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第三,打车费用大家均摊,坐车更便宜,同时增加了出租车的利用率,增加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如此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出租车合乘也有国外先进国家的例子,比如在有关节目中,大家就纷纷举出了像纽约、伦敦等大都市,拼车同样也很盛行。
不过,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允许出租车“合乘”所带来的负面问题。首先,会不会出现出租车司机为多揽客而延误时间的情况?以前北京的小公共,不坐满乘客是根本甭想启动,这情景恐怕不少人记忆犹新吧?“没坐满就不走”的这种昔日小公共的情况,是否会在合乘出租车时发生?恐怕很难避免。此外,大凡乘出租车的,基本上除了希望快一些之外,也希望增加安全性,如果合乘风行,拿着大量钱物等的乘客的自身利益如何得到保障?这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乘客享受合乘政策已经成为习惯的话,如何在技术上杜绝出租车司机不断停车拉活揽客?要知道,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这种情况几乎无可避免,管理部门如何应对?
总而言之,合乘出租车是件好事儿,最根本之处在于缓解打车难问题,但要想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实施,恐怕不少城市的相关部门都要做很多工作,必须在方方面面都有详尽规章加以保障,保障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杜研
■三言两语
●现今的士实行单乘计价,不论是人多人少都按照核定的价计算金额,如此带来不少的浪费,即使是一车一个人,他人也无法合乘。
——贺举
●一车变为多车,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啊!
——方华静
●打车费用能够降低,是好事儿。
——吕布维
●不少司机都不愿意打表,和乘客讨价还价。拼车之后,恐怕也不用讨价还价,直接坐满人再开了。
——程丹丹
●谁能制止司机中途不断地接客?如此,打车的便捷性可就失去了。
——徐伟群
●如此混乱,不如按人头算好了。
——张亮
●不管怎么说,是节约了资源,算是绿色出行了吧?
——陈辉鸣
●先治理好拒载,再想新发明吧。
——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