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看“真贫困”与听“恼火事”

李易

2013年01月22日09:43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期有两条热闻。一是习近平同志去太行山区一个贫困村,坐在贫苦农民的坑头拉家常,总书记说,离京几百里,“能看到真贫困就值了”。二是李克强同志走进恩施大山深处的农户访贫问苦,目的是要听听老百姓还有哪些“恼火事”。

  我们的眼里“看”什么,是个大问题,而能不能“看”到“真贫困”,更是件大事——这不是说我们已经没有了“真贫困”,“真贫困”客观存在,但往往不容易“看”到,这和我们的作风有很大关系。比如 “下去”,如果你浩荡车队,清道封路,兴师动众,如果你事先踩点,听由别人“精心准备”,甚至只是跟着去“看”那些“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怎么看得到“真贫困”呢?还记得30年前,小平同志不听“摆平”,径直走进居民的卫生间,看一看老百姓的吃喝拉撒;还记得10多年前的过年,江泽民同志突然拐进一家“非指定”的贫困农户,亲自揭开黑黑的锅盖,要亲眼看一看困难群众的“年食”究竟是什么;他们对那些“线路”和“安排”的真实性,多少有一点怀疑哦——他们要“看”的,就是“真贫困”。

  看“真贫困”十分重要,其重要性还不仅在于解救“一家”于水火,而在于能够校正我们对基本国情的理解。我们确有“风景独好”之处,已经是“老二”了嘛,但我们还有9000万贫困人口,作为执政党,我们对此要了然于心、耿耿于怀,千万不要误读了真实国情,否则就会 “心血来潮,忘乎所以”。领导干部去看“真贫困”,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支撑,对我们的决策拍板、政策取向有引导力,因为它是真相,是真情,是真实。真了,才能对,“情况明”,才能决策科学。

  我们的耳朵里“听”什么,同样是个大问题。老百姓的“恼火事”,任何时候都有,但我们有些同志往往“听”不到。他们习惯于坐在会议席里听汇报,习惯于坐在办公桌前看简报。不是说这些都不要,而是说不少经过层层过滤的“声音”,往往失真,“吃别人嚼过的馍”,味道常常要变。当然还有一些同志,只愿意听赞扬的话,听“正面”的话,听“顺耳”的话,不太愿意听老百姓的批评话、抱怨话,“下面”的同志呢,也知道这一茬,于是投其所好,他爱听什么,就让他听什么,其结果是离群众越来越远,离多元社会的距离越拉越大。须知我们做好工作,解决矛盾,就是要“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事抓起”,你连老百姓平日的“恼火事”都听不到,或听不进去,到了他真的“动肝火”之时,也许就覆水难收、时已晚矣。

  看“真贫困”与听“恼火事”,应当成为我们“改作风”的真谛——对于这两条热闻,我们可不能只当作“佳话”,传扬一阵,就没有了下文呵。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