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前天,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宫博物馆扩大开放区域,包括南越国一号宫殿模拟展示、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模拟展示等在内的多个区域首次向市民免费开放。从各种相关报道来分析有两个新闻点:一个是公众的参观热情并不高,“下午1时到3时,仅10多人进馆参观”;再一个是来了的人觉得没什么看头,10分钟可以搞掂。看到这些,很为这个宫署遗址惋惜,惋惜其明珠投暗。
作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世界遗址观察名单”入选者,倘说南越王宫遗址没什么可看的,显然不是事实,事实是你想去看什么。容我估摸一下,多数人恐怕是去看“宝贝”吧。这当然怪不得公众,长久以来,博物馆就给人以“藏宝贝的地方”的感觉,而每个博物馆也大抵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有机会还炫耀一下。在考古层面,这种感觉就更突出了,媒体报道重大考古发现时,往往舍本逐末,尽量挑“宝贝”说事,使公众以为考古就是挖宝。倘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南越王宫博物馆,一个“卖点”该是著名的“曲流石渠”。然而,文物本体目前还没有办法向市民开放原址,但为了让市民更多地参与进来,博物馆特意在遗址保护主楼的楼顶设计了模拟展示区。没看到真家伙,可能是市民失望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其实就算过两年覆盖的沙土完全揭开了,以“宝贝”意识观之,也未必会有惊奇之感,因为它肯定远远没有前两年整治出来的新荔枝湾涌好看。当年发掘的时候,我曾有幸在现场先睹为快,还在渠边走过不少来回。
那么,到南越王宫博物馆看些什么呢?看广州的历史,看广州灿烂辉煌的古文明。博物馆里保留了一块文化层,剖开的立面显示出自秦迄民国的各个朝代的历史遗迹。著名的不仅有秦代造船工场遗址,还有南汉王宫遗址,这些遗迹正如一部无字史书,无声地倾诉着两千年来的广州城市,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变迁的每一步。因此,来这里参观,听馆方讲解诚然是必要的,但自己至少也得备备功课,粗略了解一下广州的历史,了解一下南越国、南汉国在中国历史序列中处于哪个阶段,大致是怎么一回事。两眼一抹黑地来了,看到残砖断瓦之余,势必就觉得没什么可看了。
对博物馆的功能而言,那也不应该是去看“宝贝”的地方,国外许多人不是把博物馆视为自己的“终身学校”、“生动的百科全书”吗?130多年前,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有一部记述自己欧洲之行的《漫游随录》,他谈到了自己去参观大英博物馆,说它“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于礼拜一、三、五日启门,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进而体会到大英博物馆“用意不亦深哉!”当然,我们今天的博物馆也确有太多值得改进之处。前几年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博物馆如何发挥其功能,也就是到博物馆去看什么,一方面取决于博物馆能提供什么,另一方面取决于观众想要知道什么。对前一个方面,检验博物馆的定位和水准;后一个方面,则检验观众的文化素质。两者相辅相成。
南越王宫博物馆局部免费开放已经好久了,我在去年就去过几次。那是个真正的闹市区所在,与北京路步行街咫尺之隔,走一下,无意中领略了什么叫“贫居闹市无人问”。南越王宫博物馆当然用不着、也不可能门庭若市,但过于冷清,某种程度上却也可以折射出市民的文化素养。面对博物馆,倘若我们感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可能是对博物馆功能的一个正解吧。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