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近期正在开“两会”,媒体则热衷于给深圳“两会”“会诊”:1月15日,深圳市人代会开幕,市长许勤作政府工作报告,有些代表、委员陆续离席或是玩手机,还有人中途在会场外二楼走廊吸烟、聊天、打电话;同期召开的深圳市政协会上,有些委员发言还是始终念稿子,并且“念得不顺畅”,害得主持人不断提醒“直奔重点、不讲空话套话”;此前更搞笑的是,宝安、罗湖两区人大代表团入住一家豪华酒店,在得知媒体关注后当晚又改住普通宾馆。
据说深圳市“两会”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倡导会议新风”,遗憾的是,在此大背景下,有些干部居然接二连三在媒体上“丢丑现眼”了。说起来这事儿也不奇怪,很多官僚积习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也就别指望朝夕之间、一纸禁令就能涤荡一新。
改进作风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个体不愿意吗?不见得。笔者见到不少体制中人,也对那套繁文缛节非常反感,对中央抓作风举双手欢迎。最大的障碍是做派惯性——— 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序惯性”和“心理惯性”,有了一套惯性的游戏规则,大家从现有游戏中“脱身”还真不容易。
经过这些年的“执政伦理宣讲”,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还要说公职人员不懂,显然低估了人家的智商。关键是个体认同未必能迅速带来群体改变。当官僚做派固化了许久、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时,它的逻辑就能自成体系:公共场合发言念稿子,更能体现严肃性;迎来送往搞接待,“规格低了丢人”……这套逻辑的力量异乎强大,造就了大批官僚秩序遵守者,这些人积习难改、积重难返,以致于有时候一边口头上欢迎新作风,另一边仍然按旧的游戏规则来,偶然被媒体“揪住不放”,就会像现在这样被暴晒到“沙滩”上。
某种程度上来讲,反官僚做派已经成了一场“拉锯战”,不是“正风”压倒“邪风”,就是“邪风”压倒“正风”。不把抱守残缺的干部从“惯性做派”中撤离出来,改进作风就会虎头蛇尾,甚至出现强劲反弹,形成另一种形式的“破窗效应”。所以说,上面倡导只是第一步,能不能通过制度约束突破顽固惯性,将新作风固化成另一种“习惯”,则是最为关键的第二步。反官僚作风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浅尝辄止,需要极大的韧性与耐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媒体持之以恒地跟进监督,不断重复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丑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些明了清晰的规章制度,作为“显规则”来约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官民关系格局,创造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让违反者付出相应的代价……
任何作风做派都有其深厚的土壤,对于开会走形式、走过场,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从形式上、内容上转变过来,需要一个调试的过程,深圳市“两会”的场景带有很大程度的普遍性。出现一些“反潮流”的做派并不可怕,更不是观望者妥协的借口,有些人还没有走出来,并不意味着真就走不出来了。我们有理由确信:只有保持开放的挤压态势,持之以恒让问题不停地暴露,不麻木、不懈怠,努力让行为转化出更多的习惯,官僚做派彻底转变的希望才不会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