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官员能像平常人一样说话吗

柳森/王泠一

2013年01月17日09:52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社会生活中的沟通不良,有时是场合意识和权限问题,有时确实是习惯性思维。

  ●人跟人的交流,简单来说就是将心比心,跟年轻人打交道尤其如此。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 宾: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解放观点:日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征集 “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的倡议。此后的短短数天内,该话题受到各类媒体、不同人群的热议。其公众参与度之高,令编辑直呼 “没想到”。事实上,人们对于此类议题并不陌生,为何此次一经提出,还是能打开大家的话匣子,纷纷觉得有话想说?

  王泠一:这次讨论能受到那么多读者、观众、听众的关注和欢迎,关键是议题设置者敏锐地把握到了当下人们的关切。

  前不久,中央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新的八项规定。此后,各地各类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纷纷以具体举措改进报道方式,以期适应社会生活中广泛发生着的新变化。央视一套推出俏皮卖萌的卡通形象 “C先生”,导视风格更国际化,希望频道形象更年轻。一段时间以来, 《新闻联播》连续在靠前甚至头条位置报道 “航母Style”、关注各地雾霾和空气质量,多次使用 “接地气”的话语,都在第一时间被网友迅速捕捉到并口口相传。这些现象,让很多人感到一股清新之风迎面而来,也为类似 “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这样的征集倡议奠定了非常好的舆论基础。当然,新风之下,未来如何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表达方式,仍需要持久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

  解放观点:从这次意见征集在公众中引发的反响可以看出,大家对官话套话意见很大。“官话风行”和公众反感 “官话”之间,是不是一对注定不可调和的矛盾?

  王泠一: “官话”其实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语言,有相应的合理性。在我们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门卫、保安、交警等由于职务工作所需,都讲 “官话”。而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更需要的是服务。有时是普遍性的公共服务,更多是应急性的个性服务。在正式工作场合不失合理的“官话”,在应对 “应急性的个性服务”时最容易产生矛盾;过时的 “官话”,则在应对 “普遍性的公共服务”时很容易激化矛盾。

  但是,官员真的不会像平常人一样说话吗?很多人的回答,估计都会是 “其实不然”。我接触的官员都很正常,俏皮话也不少。他们也熟悉网络,明白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只是现在官员太忙,公务活动太多。如果一天接待多批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诉求的群众,又快节奏地换场合说话或答辩,是会出现话语 “自动转换”系统 “疲劳性失灵”的情况,这就很容易给静心观察者留下 “分裂”的印象。

  解放观点:这种看似技术性问题的 “分裂”,为何长久以来终被视为 “我们这个社会久治不愈的顽症”?它对于促进多元社会各层面成员之间的交流,是不是一种硬伤?

  王泠一:说到社会生活中的沟通不良,有时是场合意识和权限问题,有时确实是习惯性思维。如公众最近对于南方严寒发出取暖呼声时,如果官员抛出 “节能降耗”论就很难过关。因为现在的公众也越来越懂环保理论,明白并认同城市能耗指标的重要性,但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群策群力是可以战胜 “习惯性思维”的。这种“分裂”,在特定条件下当然会是社会不同成员交流中的硬伤。

  解放观点:您上一次感受到这种话语转换过程中的 “脱节”,是在什么场合?能为我们试举一例么?

  王泠一:两年前,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饭店计划改建为社区文化中心,面积将从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大到近3000平方米的3个楼面。一开始,社区文教干部认为应该全部打造成为文化活动场所,因为这里是高档社区,而且参加座谈会的群众也一致认为文化就是社区 “第一品位”。

  但这时,现已退休的社区党工委老书记却坚持要将一楼办成标准化菜场,因为中心城区另找地方开办菜场很难,该地区也急需这样的配套设施。他认为,更多没来开座谈会的群众是天天要买菜的,社区文艺骨干也许是与会者中的绝大多数,但很可能只是群众中的少数。当时,作为项目功能定位咨询专家,我说服了社区文教干部接受老书记的方案:一楼为菜场,二、三楼为文艺场所。

  类似这样的例子,时时刻刻可能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上演。它揭示了沟通的重要性,也提示我们:不能 “想当然地”去改进沟通的方式。上述例子中的老书记不会上网,用如今的眼光来看,或许就会觉得他很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但是他喜欢串门,习惯在大街上和群众聊天。

  解放观点:换言之,说不说大白话,上不上网,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王泠一:对。包括话语系统是不是完全一致也未必是问题的关键,毕竟要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彼此大多也听得懂各自的话语系统。关键是是否耐心聆听、平等对话、及时反馈、注意语境。暂时的表达能力不足没关系,群众是讲道理的。难点就是把握 “语气”、 “语境”,否则有道理也会被认为 “态度强硬”。

  因为要观察民生,我有很多 “基层交流者”。2010年,我送了两张世博会门票给小区门口相识已久的生活物资回收员夫妇,因为听他们说“门票很贵”。我说自己正在研究城市垃圾分类,但看不懂那些示范,而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请他们帮忙去看一下 “台北馆”。这对安徽籍夫妇在上海已经打拼了10年, “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看世博会”。但他们终究还是没有去,思想斗争很久让老家的两个孩子去参观了。孩子们暑假里来上海时,给我带了两只自家山坡上养大的母鸡。

  所以,人跟人的交流,简单来说就是将心比心,跟年轻人打交道尤其如此。能不能理解年轻人的思维和语言状态当然很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能让年轻人明白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我有过和小学生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经历。我的感受是,和小朋友、年轻人保持友好关系的关键,是不回避他们的问题。可以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要及时反馈,如果不能马上回答,就得有答复的时间表。

  “80后”、 “90后”和其父辈在传统美德的认知方面还是相连的,但在追求幸福、追求认同、追求自由、追求成功方面显得比较急迫。他们和父辈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汇网络化、信息碎片化、情感 “微薄”化。纤细、敏锐、对时尚能够见微知著,是他们的强项,但还不够深厚,经不起推敲。

  解放观点:如果现在有一位领导干部想 “改进表达”、 “跟上时代的节拍”,希望能更多了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您会如何建议呢?

  王泠一:首先,和自己的子女甚至第三代多交流、多倾听;其次,与不同社会地位和系统的年轻人保持一定频率的往来;第三,自己上网而不是看网情分析。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