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1月13日,《新京报》)
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而在北京等地甚至出现了PM2.5指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爆表”现象。央视《新闻联播》12日晚罕见地将这一消息列为头条新闻,播出时长几乎占了整个《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
近几年,雾霾天气在秋冬季并不少见,但像这几天如此大规模且如此“极端”地发生,连专家都称“不常见”。专家解释称,表面上看是这两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回升……夜间辐射降温幅度比较大,容易使得空气达到饱和凝结,从而形成雾”,但“天灾”背后其实是“人祸”所致,如此“极端”的污染过程,说明污染物的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雾霾天气严重地影响了水陆空交通,北京、天津、河北、湖北等地多条高速公路都采取了临时的交通管制。石家庄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等都航班不同程度延误或取消。由于雾霾中成分较多的PM2.5等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这几天,雾霾天气使医院中呼吸道患者人数增多,全国多地医院门诊量比平时增加好几成!
环保专家指出,大城市里的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是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正因此,为了保持良好的天气质量,保持绿水清山,所有人必须都要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意识。人不在屋时关掉暖气,开暖气时不要将温度设定得太高,尽可能乘坐公交而不是开车。从政策层面来看,以“绿色GDP”和百姓切身生计来考核官员政绩,淘汰落后产能,少开公车,少制造大拆大建而出现的建筑垃圾,少建“好看”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少些毁林造地,实实在在地节约用水、用电、用气……都是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和有效办法。
其实,对于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清晰地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比如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加剧,正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如此清晰地看到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并提出如此“美丽”的愿景,但是所有的政策意见都不应是一级又一级文件的“纸上传达”,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具体行动。尤其重要的,是对地方官员考核体制机制之变。
“既然同呼吸 那就共责任”,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