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特别是严寒的冬季,令人们行动不便,生存不易,生理机能下降。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无数应对冬天严寒的技术、方法和条件,但终究无法改变严冬对人类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杀伤力。
对军队来说,寒冬始终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每一年的严冬都会极大地消耗各国军队的作战能力。突降大雪、寒潮骤至,几乎每一次都成为对交战双方最具有致命威胁的时刻。
1942年冬天,苏德战局发生了重大转折。先前取得巨大胜利的德军,在这一年功败垂成。趁着大雪与严寒突至,苏军主动发起“天王星行动”,展开战略反攻。德军则以“冬季风暴”来应对。缺乏物资保障、冬季作战能力逊于苏军的德军,“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最终一败涂地。
利用严冬时节,发动重大战役行动的情景,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也曾出现。有名的长津湖之战,就是如此。
由于严寒条件下的军事行动,既会面对力求突袭的敌人,又要面对极其严酷的气候,冬天的挑战尤其令人担忧。它把最复杂困难的形势摆在军事指挥员面前,挑战着战略战役决策者的洞察力、控制力、决断力;它使一切作战人员、装备都要经历或许是极限而极端的考验,挑战着全体军官与士兵的战斗士气与坚忍程度;它对一支军队的综合保障体系构筑起多重困境,挑战着决定战争走势和军队命运的全局性支撑能力。
正因为严冬的挑战是如此之多,千百年来,“冬练三九”,组织普遍而严格的冬训,就也为所有强大军队的必然选择。而经历过最严格的冬训,也成为许多军人最为自豪的事情。
在中国的国土上,分布着大片具有严冬气候的地区。从东三省到大西北,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严寒常常不期而至。要周全地保卫祖国的领土,要切实履行我军的神圣使命,如果没有在严寒条件下的强大作战能力,必定会导致危在旦夕的安全隐患。
自我军诞生以来,组织部队进行严冬条件下的拉练、演练、磨练,就是一个优良的传统。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全军的开训时间,也正是一年之中风雪最多、气温最低、考验最严酷的时候。这无疑是令人自豪和宽慰的。
虽然有科学研究说全球气候变暖了,虽然我们克服严寒困扰的能力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虽然信息化战争可能会减少军人直接暴露在严寒中的机会……但是,在严寒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训练,永远都是必须受到重视的训练。因为地球永远都会有冬天,敌人永远都会利用冬天,而国家安全和人民的幸福永远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冬天。
永远牢记冬天的挑战,时刻确保在严冬条件下能够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这是每一个军人、每一支部队的神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