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要焕发活力,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没有民生情怀的支撑,不“接地气”,又怎能激起民众的情感共振
1月8日,《人民日报》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欢迎实例实录哦”。9日,《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入选读者反感的某些官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
官话套话,在公共生活中,可说是司空见惯:出了事故,紧接着便是“××高度重视”;曝出丑闻,“家属情绪稳定”式表述总会见诸通报……以至于,网民按图索骥,总结出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模板,套用一下,就成了所谓“官样文章”。
许多官话,之所以动辄得咎,就在于它大而空,言之无物。在文本修辞、话语结构上,它往往千篇一律,遵循着僵化的语言规范,如在会议上,“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掌声没有不激烈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正因它陷入严重的程式化,墨守成规的形式,也削弱了它的观点表达、信息传递。
有些官话说得再多,也没实质性内涵。它的“零信息量”,无法对接公众的知情诉求,也脱离了现实语境,形同于没说。除了满足“繁文缛节”的形式感,它毫无意义。听多了,公众自然会耳朵起茧,听觉疲劳。
而打官腔,也会制造官民间的疏离感,增加心理隔阂。在此次兰考“1·4”火灾中,当地官方通报里,不谈过失,却浓墨重彩地渲染领导“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等,就引发批评。新华社批其“文风怪诞、冷酷无情”,把灾难变成邀功资本。本是自觉省思、责任补救的契机,却浪费在文过饰非上,只会让当地官方形象蒙垢。
既然不少官话“令人反感”,为什么还相沿成习,被官员“拿来主义”?这当然不是因其有“生命力”,没有思想质地、价值内核,又不活泼,怎会有生机?究其原因,是它沿袭已久,根植的土壤深厚,也形成了一种表达套路。
类似于“高度重视”之类的官话,虽被过度使用,但它却是政治上的“绝对正确”,没有风险。它属于“正确的废话”,也不需要因时制宜的言说技巧,只需把梗概性信息粗略地塞进公文范本的“框”里,就可蒙混过关。因而,背书式的通报才层出不穷。
官话迎合了某些官员公共应对的需要,也钝化了他们表达的灵性。那些套话,在给了他们表述的“路径依赖”的同时,也滋长了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会让官员话语跟百姓渴求产生裂缝。“你替谁说话”等雷语频出,就是它的负面效应——缺乏对表达环境的体认,认知存在误区,所以在应对舆论时,频现“口误”。
在十八大后,倡导“短实新”文风,已蔚然成风。它的矛头所指,即是僵硬官话的弊端。无论是“脱稿演讲”,还是强调“听取骂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都在重申话语的务实性。“转文风”,要转的就是高高在上、不痛不痒的官僚化话语方式。
语言是价值的外壳,多些真情实感,多讲点“言为心声”的话,跟民众在对等维度上交流,才能跳出“格式化”的桎梏,贴近民众。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官员言行被置于闪光灯下,空洞的官话,难免会被汹涌的口水淹没。
官话要焕发活力,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没有民生情怀的支撑,不“接地气”,又怎能激起民众的情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