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暴力救助”比不救助更可怕

2013年01月10日09:08    来源:西安晚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记者假扮流浪汉体验长沙救助站生活。起初拨打10次救助电话未打通,后在警察帮助下成行。待警员离开后,救助站人员将记者双手束缚摁在地上,并用膝盖顶着记者头部。同时,救助站里另有老年人被双手反捆躺在担架上,自称被打并向记者求救。

  此前人们对于流浪人员不愿进救助站有很多不解,有人认为他们在外边能乞讨到更多的钱,有人认为救助站难以为他们提供长期帮助……而当不止一起流浪人员冻死事件发生后,不得不对救助机制进行一番思考:怎么会有人宁被冻死,也不愿进救助站?

  在记者扮演成流浪者身份进入救助站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那里真正的运作状态。而大多数流浪者作为弱势群体,即便在被救助过程中遭遇暴力,也习惯于沉默,害怕于发声。所以当“流浪记者”在救助站被粗暴对待,极力呼喊都没有用时,让众人很惊讶,惊讶于救助这样温暖的词竟会和暴力联系在一起,惊讶于一个救助机构的可怕狰狞面目。

  诚然,救助工作有很多难处,有时对于有精神疾病的被救助者,救助站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以防止其伤害他人,但这不是救助工作使用暴力的借口。因为救助本是国家文明的体现,设立救助站的目的是让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最大限度地惠及所有无家可归者。在此意义上,确保救助机制的正向性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当某些救助机构偏离常规,甚至充斥暴力时,这种暴力救助就比不救助更可怕。因为它进一步撕裂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温存关系,蚕食着彼此信任,破坏着人们的种种善心,也让救助机制陷入困境。

  与其在救助站里更加胆战心惊,不如继续在街头流浪,这或许是不少流浪人员的无奈共识。这样让被救助者更加心寒的救助站究竟还有多少?救助站的运作管理及自身责任认知情况,必须让公众明了,何以如此暴力救助得以展开,难道从不惧怕监督和问责?还是监督与问责根本就不到位?

  救助机构的名称从“收容”改成“救助”已有多年,但在很多地方,仅仅是词语的改变,不少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完全没有理睬救助两字包含的社会责任和公益属性,然而,即便不能对被救助者笑颜以对、问寒问暖,也绝不该暴力相向,这是对被救助者生命的无视。暴力救助只会让无家可归者更无助,让有爱心者更失望。当被救助者在煎熬中喊出“我要出去,我不要救助”时,得到的回答却是:“现在想走?晚了!”可见该救助站不仅动用暴力,甚至还威胁被救助者的人身自由,这是多么可怕。

  暴力救助很难被主动曝光,因为被救助者都是深处社会最底层的无家可归者,其中很多还是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人群,他们缺乏话语权,相对于在人群中诉说,他们更习惯于蜷缩在角落里保持沉默。这就需要监管和社会监督主动出击。在一个温暖社会里,对他们进行主动关怀,进行良性救助才是人间正道,暴力与野蛮终将被唾弃。寇宇龙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