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中国“2049年超美国”,你怎么看?
背景: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发布《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预测“2049年中国国际地位超越美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华商报发表王传涛的文章:“超越”一词,非常来劲。你看,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主题曲就叫《超越》,可是,中国足球这些年来谁也没有超越。国际地位“超越美国”,当然也是个特别鼓舞人心的预言。可是,超越这事,怎么还不小心给新中国100周年献礼了?提前10年好不好?提前20年好不好?……超越别的国家,不能当成小学水平的数学题,更不能搞成计划经济,就如同你无法计算国家复兴已经完成了多少比例。“超越美国”的标准,说来也十分可笑。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国民的幸福指数,美国并非世界第一,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都在美国之前。那么,科学院为什么只提在国际地位上超越美国,而不提在幸福指数方面超越北欧?就是不超越北欧,超越不丹,也可以啊。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亚洲最幸福国家”不丹:虽然不丹的国民收入不高,但97%的人认为自己幸福,因为不丹的社会秩序好,民风淳朴,政府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民戒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有问题得到解决,才可能实现超越。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是“超越自我”的过程。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社会问题的逐一解决和每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才能变成现实。少谈些超越,多勇敢地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并用心用力地去改良之,唯有如此,超越才靠谱。
小蒋随想:按照经济总量推算中国何时“超越”美国早已有之,但经济总量不代表一切,一算“人均”我们难免脸红。在一些偏远地区刚刚实现“村村通电”、还未完成“户户通电”的时候,却听到“超越美国”,着实让人感觉不是滋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坚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总结并践行科学发展的原则,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既不妄自尊大,又不惧闲言碎语,更是现实的韬光养晦。至于达到怎样的国际地位,实际是外界感知与利益攸关下的水到渠成。所谓“2049年中国国际地位超越美国”,不但无助于民族复兴,反而可能被叫嚣“中国威胁论”者利用。这种急吼吼地高调炫耀,对当下的国人而言,是遥远的“画饼”,解决不了种种现实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报告,想必也耗费了不少科研课题费,能产生怎样的“积极意义”?国家地位与形象不是可以透支的期权,群众需要实实在在的“现货”。
救助站“恐怖之旅”不该以个案结案
背景:湖南一家媒体派出一名记者,以流浪汉身份全程体验救助站的生活。不料,该记者被送进长沙市救助站几分钟后,即遭拷问和围殴。死缚双手,死摁双脚,膝盖顶头部……记者在一份表格上填写“自愿放弃救助”,并签名、摁手印之后,才结束了“恐怖救助”之旅。
长江日报发表杨于泽的文章:前两天,有媒体报道在北京的流浪者被城管等人员抢走了爱心团体刚发放的衣被。随后有关方面回应“只是收走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个中的是与非令人琢磨。鉴于有农民工露宿街头被冻死,一些地方在立交桥下设立栅栏、摆上鲜花、甚至还有浇筑水泥锥的,目的都是变相阻止流浪者露宿。如果这些举措是为了促使流浪者接受救助站的救助,倒也不能说完全冷酷,这些手段虽有“软强迫”之嫌,至少比漠视流浪者在冰天雪地里挨冻要有温度。可是,湖南记者在救助站的“恐怖经历”,又让人陷入困惑——室外露宿有风险,室内救助遇恐怖,流浪者该如何选择?没有人“热爱”生活无着,社会不能以有流浪者乞讨为生,就认定流浪“致富”。在寒冷的冬日里,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社会救助应以最大的善意帮助流浪者。救助站“噩梦”即便是个案,在流浪者中一传十、十传百,也将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社会不奢望救助站提供“星级服务”,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人性温度。
小蒋随想:500万大约是6.95亿的千分之七,在房地产暴利动辄翻番的背景下,销售员拿不到百分之一的税前提成,对地产大鳄不过是毛毛雨。看到王亚伟挣500万提成就犯红眼病,若是知道地产老板的惊人收益,还不把眼珠子气炸了?说到底,王亚伟不过是地产暴利汪洋里的一只小虾米,只因其卓有成效地替“大鳄”敛财,被多分了一杯羹。旁人可以羡慕嫉妒恨,但若将板子全打在王亚伟身上,恐怕找错了目标。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说易行难。仅就地产行业而言,就关系到卖地财政、银行信贷安全、房奴资产增减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高房价的背景下,“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能使买不起房的人买得起房吗?如果房价真的暴跌,美国次贷危机又给世人带来了什么?很多事的头绪错综复杂,让人剪不断理还乱。就在这种纷乱中,有人浑水摸鱼,有人哀叹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