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泰囧们”火得莫名其妙吗

柳森/黄昌勇

2013年01月10日09:16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比不理解和不认可更要不得的,是不观察、不分析、不交流。

  ●应允许更多气质、风格和文艺样式并存,也允许他们去征服并满足懂得欣赏他们的观众。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黄昌勇(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教授)

  解放观点:《泰礮》从2012岁末火到今天,一直在各大院线唱主角。但在不少资深文艺评论家眼中,它火得实在有些莫名其妙。这段时间,与《泰礮》一样火得“离奇”的,还有同样轻松爆笑的网络剧《簈丝男士》,以及京城话剧票房冠军“开心麻花”的三部喜剧《乌龙山伯爵》、《旋转卡门》、《白日梦》,这段时间他们来沪演出颇受欢迎。在您眼中,怎么理解“泰礮们”能火成这样?

  黄昌勇:这次“开心麻花”的作品选择在我们上戏剧院上演。虽然我们仅仅是场地提供方,但一开始还是有人提出顾虑,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学院风比较浓厚、上演实验话剧为主、贯通戏剧教学与课堂实践的舞台,是不是适合提供给风格如此爆笑的作品。但舞台不就应该为创作者提供机会吗?当我到现场感受过“开心麻花”的作品后,之前这些顾虑全部烟消云散。当然,顾虑本身没有错,但我们看待舞台、作品的眼光显然应当要变一变了。

  我是自己买票去看《泰礮》的。说出来也没啥不好意思的,我看到一半就睡着了,但依然觉得有收获。比如,我周围那些年轻人的笑,非常有感染力和带入感,这本身不也是现场观剧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吗?我自己是“60后”,我的一位“50后”朋友也去看了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笑不出来,更被周围的笑声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看完全剧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原来现在年轻人的笑点是这样的啊! ”这至少不是一种批评吧?这多少也说明,《泰礮》是有一些特殊魅力的。至少,它引发了很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更重要的是,像《泰礮》这样的喜剧类型片,很少会吸引到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包场。就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数人都是掏出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票去看的。如果连“主动买票”、“用脚投票”都不够说服力的话,什么更具说服力呢?

  解放观点:虽然把《泰礮》的观众按年龄层分,过于简单粗糙了些,但是对于“泰礮们”的观感显然分成了鲜明对立的两大阵营。这样的阵势,我们似乎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黄昌勇:《泰礮》这次的成功,有人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在我看来,它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主创团队对其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和认真研究。其次,是他们严格遵循了喜剧类型片的创作、营销规律,做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而由于他们对目标观众敏感点的精准把握,因而创造出令很多观众感到满意的观看体验。至少,这样的体验已经足以符合他们 “不就是找点儿乐子”、“就图个开心放松”的心理期待了。

  我很赞成这样一种说法:票房这种事,不妨用平均GDP的算法。比如,若以10亿元除以从30元到60元不等的平均票价,最多也就是3000多万人次。这个数值很可观,但跟13亿人比,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它跟中国电影史上那些辉煌的观影纪录相比,就更不值一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泰礮》一火,我们就说它触动到了“国人的神经”,这里面“国人”一词的使用,很形象、很生动,却并不十分准确。

  解放观点:“泰礮们”的目标受众有什么共同点吗?

  黄昌勇:我认为是有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差不多同一批人,缔造出了“泰礮们”的观剧热潮。这些年来诸如《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引发的观看、讨论热情背后,都有这批人的身影。

  《泰礮》首映于2012年12月12日。当下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不对这个日子的谐音心领神会——“要2,要2,要2! ”此处的“2”显然不作贬义解,意思是简单不做作,自由挥洒出一种可爱、幽默的光芒。于是,就有了类似“很2很天真”这样的说法。我想,能对这种“2”心领神会的,就是“泰礮们”的目标受众;能对这种“2”心领神会的创作者,能把这批目标受众的情感表达、文化消费需求、内心期待研究透彻,并以此为基础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创作的,就注定能获得成功。

  无论经济形势大好还是面临危机和考验,人们都需要最简单、无负担的快乐和放松。人很大部分的欢乐,来自游戏和实体空间中面对面肩并肩的交互。这为娱乐片的存在提供了天然的合法性,只要它是无害的,不违背社会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观看娱乐片,与观看严肃沉重的历史题材、文艺片,享受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带来的厚重感,都不矛盾,更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已身处一个文化多元时代,既能欣赏《1942》,也愿意去看“泰礮们”的观众会越来越多。这何尝不是一种成熟与进步?对文艺创作者而言,更是一种可贵的机遇。

  客观地说,“50后”、“60后”看不懂年轻人的某些处事方式、情感表达、创新诉求,是很正常的。但时代前进的动力,不正由传统与革新交织而成的张力孕育、激发的吗?无论如何,比不理解和不认可更要不得的,是不观察、不分析、不交流。

  解放观点:所以,您的建议是,我们至少不能再“一把尺子走天下”?

  黄昌勇:《泰礮》票房过10亿元,只能说明,票房也许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同理,以前因为大众喜欢看标准美女,于是演员们也没有办法,就前赴后继地往那个标准去靠,结果造成千人一面,好演员出不来。这都是我们的尺子过于单一惹的祸。总有一天,社会公众的审美会越来越开阔,应允许更多气质、风格和文艺样式并存,也允许他们去征服并满足懂得欣赏他们的观众。如此,我们才可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消费不是洪水猛兽,社会需要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传递价值、疏导压力、提供各种形态的正能量。以此为前提,认真研究观众,尊重观众的需求和审美倾向,就不应该再简单地被扣上“迎合”、“媚俗”的帽子。在文化创作面前,我们当然需要关心民族文化振兴的前途,需要一些艺术性、思想性兼具的作品来诠释重大题材,但这一切与我们了解最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与他们建立更平等朴实的情感链接并不矛盾。如果在这种最朴实的需求面前,我们还一如既往地坚持某种精英主义的启蒙立场,只会作茧自缚,离真正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越来越远。

分享到:
(责编:齐贺、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