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亟待拯救沪剧滩簧老段

2013年01月09日10:04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解放日报昨天(1月8日)报道:年纪最长者已逾九十,年纪最轻者也近八旬。十多位年纪相加超过千岁、平素几乎已不出门的老人,日前却纷纷从浦东、金山甚至苏州赶到一个地方——松江,只为赴一场约定:拯救和保护沪剧滩簧老段。

  真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消息,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滩簧曲目,一群耄耋老人大老远的汇集到沪剧发源地的市郊松江,只为传承保护沪剧的曲调,让后人和今后沪上的年轻一代,能够再能领略沪剧儒雅的曲调和特色的曲风,着实让人感动和赞叹。

  沪剧西乡调的源头之一,正是松江地区的滩簧。在滩簧最鼎盛时,艺人们四处跑码头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此次的许多老艺人,曾在六七十年前合作过数次,然而此番重逢时俱已是皓首白发。录音棚里,这些老艺人使出浑身解数,将一些接近失传的经典老曲目进行了表演,共录下《红鬃烈马——武家坡》、《五更写字台》、《血溅大礼堂》、《女看灯》、阳档《拜新年》、小调《阿木林到上海》等20多段宝贵的老滩簧唱段,总时长200多分钟。阳档《拜新年》这个段子失传八九十年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郊区还有人唱过,市区基本听不到了,为沪剧滩簧留下珍贵音像资料和精神财富。

  在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既要重视当代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繁荣,也要重视传统的历史文化样式继承。实现文化强国的愿景,是要靠从古到今、一砖一瓦的的艺术形式积累来支撑和垒就的,对传统文化样式的态度,也显示对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和态度。对几近失传的沪剧滩簧曲目,进行抢救性的演出录制,只为了今后拯救沪剧的滩簧曲目,在感谢这些10多位,年龄超过千岁的老艺人志愿保护滩簧的同时,需清醒的认识到,保护行将失传的传统艺术,不仅仅是社会民间艺人的事,而是涉及申城代表性戏曲沪剧曲目的有效传承,以及上海今后更好利用和发展沪剧的大事情。

  松江作为沪剧的发源地之一,针对沪剧传统曲目滩簧进行抢救性的录制,记录老艺人的唱段和个人经历,还包括以前曾举行过的沪剧传承讲座,让“上海之根”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留,这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传承保护行为。

  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创新传承理念和思路。从这次沪剧滩簧民间自发性保护引申开去,上海目前还有像崇明的扁担戏、闵行七宝的皮影戏、浦东新区的小锣鼓、传统的上海说书,都是传承人为数寥寥,岌岌可危的民间艺术样式,对这些宝贵的非遗种类,申城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样式,要运用政府的作用,各级文化部门的指导帮助,加上社会的力量,发挥传承人的积极性,从现在仅有的几个人十几个人,迅速培养发展为更多的青年传承人,多管齐下实施传承保护,发动广大青少年学习,组织媒体网站进行保存和播放,千方百计的下功夫,珍惜当前的大好时机,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及时进行挖掘拯救,用实际行动落实,一刻也不能停歇,不要让子孙后代来诅咒我们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失。王洪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