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闯黄灯是否真的违法确实存在争议之处,但现在严管闯黄灯对我们而言,是歪打正着。
●一个科学的道路设计、安全的行驶环境、严格的执法体系,能够让不文明的人也变得文明。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杨晓光(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教授)
解放观点:元旦开始实行的新交规被称为 “史上最严交规”。大部分从严的规则都得到赞赏,唯独“闯黄灯扣6分并罚款”广受争议,“违反了牛顿第一定律”、 “突然急刹容易追尾”、 “以科学的名义呼吁暂缓”等声音层出不穷。公安部交管局最新表态,闯黄灯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对此,您怎么看?
杨晓光:其他的新交规可能相对较容易适应,唯独闯黄灯,与长期以来我们的开车习惯相关,不少人是把黄灯直接作为绿灯的延续,黄灯亮时反而加速跑。这样的驾驶习惯忽然要扭过来,很多人难以适应。在此基础上,人们就会进一步推断,这样做不是把黄灯当成红灯了吗?急刹可能刹不下来,反而造成追尾。这些直观感受,把闯黄灯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更进一步,现代人很容易了解全世界对于黄灯的定义,许多国家没有把黄灯视为 “禁行”,继而怀疑我们的惩罚是否符合惯例。这些都是诱发舆论反弹的原因。
我想指出的是,我们现在对黄灯的定义,还是与红灯有本质区别:黄灯亮起,车辆已经越过停车线,可以通过交叉口,而红灯时即使越过停车线,依然不准通过。国外对于闯黄灯处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欧美等国,把黄灯作为过渡时间;另一种,如新加坡、韩国等,对闯黄灯实行罚款。虽然闯黄灯是否真的违法确实存在争议之处,但我觉得,现在严管闯黄灯有其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国情而言,是歪打正着。
解放观点:您是指,对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开车”、 “中国式停车”等现象,闯黄灯罚款等措施能有效改变它们?
杨晓光:这不是简单的闯黄灯问题,或者急刹是否刹得下来的物理问题。其背后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中国式过马路、开车、停车等乱象,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步入汽车时代,其实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很长时期,行人、非机动车才是道路的主角,大家都不把交通规则太当回事,基本上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警察越是管,大众心理就越是反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几乎不认为是问题。有些人违反交通规则后被说了几句,还显得理直气壮。
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城市发展恰恰需要规则的约束,交通体系尤其需要讲规则。长期以来的习惯,导致交通违法行为被抓住了,似乎是自己运气不好,抓不住才是常态。然而,现在的交通出行已经从原来没有约束,到需要有约束,出行方式从步行、自行车转入汽车时代,起初大家还不习惯,还按照惯性车不让人、人不让车,后果就是频发交通事故、造成拥堵和不愉快。这也是为什么从严的新交规大部分得到赞同的原因。
解放观点:怎么过路口,才符合现代城市交通体系的规范呢?
杨晓光:交规上有两条至今很少践行:其一是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必须让斑马线上的行人,这一点现在少有人执行,也少见违反后的处罚,久而久之,大家就默认右转车不让行人是理所应当。上海有些地方加了一个右转信号灯,看起来是解决了人车冲突,但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理念和认知。其二,没有信号灯的情况下,汽车过斑马线,也必须让行人。这条长期以来也没有很好地执行,导致很多司机直接把没有信号灯,理解为全是绿灯。这许多 “无所谓”,由于违规没有任何成本,最终造成大家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交通理念,甚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
过马路怎么过,涉及到行人、自行车、机动车的通行权是否都能得到满足和保障。比如说我们现在的道路设计,基本还是 20年前的理念。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超过四车道的马路,交叉口必须要有安全岛,有效分离人车,我们基本没有这样的概念。还比如,我们的道路总喜欢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设立分隔栏,又会在某处直接断开分隔栏,这导致自行车、人、机动车都在 “缺口”处抢道,非常危险。这基本还是慢行交通的方案,不能适应汽车时代的城市交通。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把机非分隔带连起来,直接用岩石抬高,随后把慢行交通放在一起,而机动车放在外面。这样,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彼此之间的空间始终是安全分隔的。上海有些地方的道路,就做了这样的设计。
总而言之,现在道路的设计让人们在通行时,通行环境没有得到保障,结
果逼得大家都只能见缝插针,自然诱发很多 “中国式过马路”。
解放观点:除了道路设计以外,一些人为因素,可能也给通行造成了麻烦。
杨晓光:是的,比如说我们人行道基本走不通,一方面是道路设计时人行道就是断开的,另一方面人行道被汽车占用。行人的权利被侵占后,行人会想 “那么我走机动车道也是一样”。结果造成行人和慢行车辆占用机动车道,汽车又抢占人行道。该走通的地方没走通,不该走通的地方能走通。
而最不应该的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告诫大家,开车、步行应该遵守哪些法规,过马路该怎么行动,老师说了可能也是白说,因为 “中国式接孩子”时,家长给下一代示范的是 “如何违法过马路”。这些教育并不适应机动化的现代交通。
回过头来再看闯黄灯。如果交叉口车速很快,当然容易追尾。但 “违反牛顿第一定律”是个伪命题,减速的情况下,这些都不成问题。我国道路存在大量混合交通现象,高速闯黄灯时非常容易出交通事故。所以此次 “闯黄灯”的规则,逼迫汽车到路口减速,对于倒逼我们的交通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当然,有些道路客观上速度低不下来,比如一些郊区路段,路宽车少,太低速度开车不现实。那么,建议至少绿灯末期加绿闪,让车子提前准备。
解放观点:您觉得对于刚迈入机动化交通的我们而言,究竟怎样的交通理念才是科学合理的?
杨晓光:现代交通需要现代文明。有些人常简单批评,认为是我们开车太猛、行人交通意识薄弱。但我觉得,一个科学的道路设计、安全的行驶环境、严格的执法体系,能够让不文明的人也变得文明。交通文明的各方面教育都需要全面跟进。环境改造人,当交通空间中,快走走不了、慢走慢不下来时,人车抢道自然就会发生。
根本上说,就是保障每个人空间和时间上的通行权,快慢行交通有合理的分隔和控制,建立高品质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体系,让人们违法的理由降到最低。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慢慢适应现代化的交通体系,交通文明素养才会真的有所提高。现在的诸多问题,可能是我们身处汽车化初步阶段时各种问题的综合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