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问世后,引来各方关注。很多读者以不同方式表达欣喜肯定,也为如何办好评论版提出宝贵建议。感谢读者厚爱,你们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你们的期许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此,摘编部分建议,以此作为我们的承诺。
——编 者
张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希望人民日报评论版可以成为广大基层群众议言的广场,也希望在评论中能更聚焦热点、难点,更关注民生、民计,更贴近民声、民意,走信息时代的群众路线。
蔡达峰(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主流媒体更应积极引导舆论。期待评论版成为各种民意交锋的阵地、寻求社会共识的平台。
朱夏炎(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这个版应该“接天连地”,既关涉国家顶层设计和宏观改革,又关切社会议题和热点焦点,有高度、有内涵、信息量大。让它成为响应中央改进文风要求的生动实践、重构党报话语体系的创新尝试。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流媒体要善于在众多新闻事实报道中,以新闻评论的优势抢占舆论高地,干部论政、学者争鸣、群众议言,为了实现“中国梦”,时代需要大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共奏“中国好声音”。
沈涌(广东佛山顺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不要太长,言之有物,旗帜鲜明,一针见血,朴实无华,以诚待人。
田东江(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国家政治生活日益公开和透明,党报不必通过评论的形式让敏感的人们去从中捕捉什么,而应该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社会现实。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公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党报评论要善于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直面公众关心的话题。
@ 摘星手010:评论立报本是中国报业传统,梁启超笔锋酣畅的新民体传诵一时。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更需要主流媒体发出权威声音,打捞民间沉没的声音,吸纳知识界批判性的话语,营造治理者开明务实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