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小议新词:有吃、有看与窝心

2013年01月05日09:06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去年底,媒体界发起了一场寻找地道北京话的活动。作为一个地道北京人,很想为之出一份力。兼之身边地道北京人越来越少,过去的老街坊都风流云散,虽然身处北京,有时却也觉得真是乡音难觅。看到很多心有戚戚的陌生人特意跑去参加这项活动,专门去录音留下资料,真是很感动。

  不可否认,语言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现在我们怀念并极力保护的老北京话,在几百年前也曾是新新人类的语言。而过去的2012年,甄嬛体、“元芳,你怎么看”等网络文体交替走红,虽然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正统语言”被日渐解构的忧虑,但是对话双方只要能彼此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就无需忧心忡忡。

  倒是有个现象需要加以提醒。那就是媒体,尤其是时尚类、娱乐类媒体在行文或者节目中因为追寻所谓的时尚感,大说特说“港普”、“台普”,一些青少年不加辨识地加以模仿和追捧,有意无意间蚕食了本地文化。

  这方面特别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窝心”的用法。在北京话,或者广泛一点的北方话中,窝心都是心里不舒服,难受,受了委屈还得忍着的意思;而在某些南方话里,这个词表达的是很温暖、很舒心。完全满拧。以前,南北方群众各说各的,就像甜豆浆和咸豆浆一样井水不犯河水。但伴随着一些港台节目和港台艺人的北上,窝心当做贴心、温暖的那个用法也北上了。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有人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好心好意问候朋友的病情,朋友反倒在短信里回复“好窝心”。而这个朋友其实是地道北京孩子,只是后来台普听得太多了一些。

  其实这种差异的强调,在早几年冯小刚拍的贺岁片《没完没了》中就有体现。吴倩莲饰演的归国华侨问葛优饰演的北京司机,“你也有吃吗”?葛优回答,“有吃有吃”。当时,是个小包袱。现在张嘴闭嘴“有吃有吃、有看有看、有写有写”的人太多了,不留神都听不出来了。但其实严格地说,这种用法通过加一个“有”字,把后面的动词统统名词化。明明一个动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非要用这种冗余且乏味的方式表达。如果这就是时尚的话,那这种时尚真是浪费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彩,更加辜负了蕴风雷之气于一两字间的古汉语。

  当然了,愿意怎么说话、愿意怎么追时尚都是个人自由。但既然意识到了要真心地爱我们自己的语言,爱北京话,是不是也可以从小处做起,保持自己的特色呢?尤其是各种传媒,遣词造句,不可不慎。张丽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