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网络烂梗”之二:不能“梗”住青少年成长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教师观察到,学生们经常将黑话烂梗不分场合地随意乱用,其中一些带有攻击性、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甚至会导致学生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黑话烂梗何以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另一方面是,在未成年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方面,不少未成年人喜欢玩网络流行梗或使用网络流行语,还有不少人在网上模仿二次元动漫、玩二次元游戏中的人物,模仿网络恶搞视频等。而游戏、动漫、短视频正是网络黑话烂梗的重要传播渠道。
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值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又渴望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此,当网络流行语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往往感到新鲜又“酷炫”,很容易加入模仿的行列,时不时地“语出惊人”。此外,青少年希望与同龄人建立联系,而“nsdd”(你说得对)、“DDDD”(懂的都懂)这些父母辈看都看不懂的“黑话”,让他们感觉这是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融入群体“社交密码”。
其实,“网言网语”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用语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后,也可能进入大众规范语言的行列。但,黑话烂梗往往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甚至包含低俗、恶意的价值观念,展现出低俗、粗鄙的语言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规范使用语言并不仅仅是“好好说话”这么简单。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方式可以反过来影响思维方式,肤浅、低俗的话语常常阻碍人们深入思考,充满攻击性的表达很可能诱发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为。
别让网络黑话烂梗“梗”住了青少年的成长。学校、家庭、网络平台都应携起手来,引导孩子们认识语言之美。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旧轨还乡》在网上爆火。不少网友表示“听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可见朴实真挚的语言依然能打动人心,也可见在中小学生中不乏热爱文字、擅长表达的“高手”。
感受语言之美,学会准确、优美地使用语言,这是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维度。
相关阅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