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起,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利用财政资金办各类演出。仅2010年,中央和地方就耗资超40亿举办庆典等活动。
“烧钱”办晚会遭各界反对
2012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叶惠贤就曾呼吁要“刹住电视晚会奢侈浪费攀比风”。今年全国“两会”时,包括濮存昕在内的不少政协委员就已提案要求对“烧钱”晚会进行遏制。
事实上,中央有关部门早在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1年就曾分别做出过规定,禁止公款办晚会或公款“追星”,这些规定需要得到进一步落实。[详细]
有网友感慨:那些烧钱的晚会,还有主持人让人眼花缭乱的服装,如果这些钱都节省下来给贫困孩子助学多好啊!也有网友认为,追星本就是人们自发的一种形式,用公款捧星本就是挪用公款,有犯罪嫌疑。[详细]
讲排场、比面子的虚荣心
如今在一些地方,官员之间不仅比GDP,比政绩,比发展速速,更要比文化实力,而在一些官员看来,节庆晚会的档次和规模就是活生生的文化实力。惠民的文化工程虽然实惠,老百姓欢迎,但是默默无闻,而节庆晚会虽然务虚,但是能够名声大震,尽管“口惠而实不至”,但是官员依然会乐此不疲,成为晚会冲动的急先锋。[详细]
借办晚会吃回扣,搞腐败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巨额的演出回扣才是一些政府部门领导热衷于节庆晚会的最赤裸裸的动力,公家出钱请歌星,回扣落到官员自己的腰包,自然皆大欢喜。一般来说,整体活动费用预算的两成都要给相关的负责人员,为了建立长线联系,给对方好处基本是惯例。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韩国祥借搞晚会贪污赞助款891万余元。
“官星勾结”,造关系网
如今,一些官员比人脉已经不仅局限于比谁认识的官员多,比谁认识的富豪多,还要比看谁认识的明星多,并以此为荣。官员用公款捧“明星”、“大腕”,明星和大腕也在捧官员。官员和明星通过彼此又认识了更多的官员明星,形成了更大更广的关系网。[详细]
花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
值得警惕的是,奢华晚会说起来是为了宣传地方形象,但往往成为当地官员的“形象宣传片”。浙江某县举办文化节晚会,一个节目就是专门为县长打造,为了抗洪救灾,他六过家门而不入,远远超过了古代的大禹![详细]
贫困县为升官烧钱办晚会吸引领导
忙于“造节”办晚会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一位县级领导私下坦言:“贫困县靠招商引资,资源优势少,就只能靠办节庆来吸引上级领导注意力,政府官员也好有个升迁的途径。”[详细]
公款“追星”也与“戏班子”有关
有些传播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在推波助澜,积极迎合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正当需求。[详细]
办晚会给群众和地方发展带来一定好处
地方政府搞文艺晚会,各类大牌明星屈尊纡贵、“与民同乐”,让那些偏远角落、渴望见到明星的人们,充分享受身在现场的欢乐。另一方面,通过全国电视直播,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详细]
但“烧钱”办晚会同时带来了四大弊端:
浪费社会资源,加剧社会浮躁心态
大型晚会动辄花费5000万元以上,有时甚至上亿元。声光电、舞美、服装极度豪华,一根市场上几元钱的荧光棒,可能花上50元,一个舞美设计,本来几万元钱就能搞定,却要花上数十万。不仅大量浪费社会资源,加大了排放、污染了环境,还加剧了社会浮躁心态。[详细]
强拉“赞助”和摊派加重民众负担
大操大办节庆活动,巨额支出自然少不了。一些地方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摊派门票,有的甚至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中扣捐。很多地方利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企业“赞助”。奢华晚会演出,除了财政资金投入外,大大小小的企业“赞助”从数万到数百万不等,企业往往不堪重负,但又敢怒不敢言。[详细]
严重破坏市场公平
有一些企业甚至主动为政府“烧钱”办晚会“分忧”。大笔掏钱,其实就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期待政府投桃报李,在立项、评比、土地、税收等方面“倾斜”,这样就严重干扰了市场公平原则。
豪华晚会严重干扰了文化演出市场自身
近年来,很多“著名演员”频频游走于奢华晚会,出场费见天涨,架子也越来越大。
一个歌星唱一首歌就是几十万,其实不值那么多钱,以前由于是政府掏钱,市、县政府为了宣传地方形象,往往不计成本,一台演出投入几百、上千万,演员的身价就这样被哄抬上去了。公款演出少了,明星价格才能回归正常值。这样,请明星演出的演出商多了,票价便宜了,老百姓能看到的演出也多了,艺术才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详细]
政府主办的晚会越多,就越会占据社会文艺发展的资源,限制民间文艺的多元发展和创新活力。[详细]
此次五部门禁奢华晚会和公款“追星”新政,对解决“四风”问题,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但如何让新政能够得到彻底落实,仍需进一步把握。
相关标准和预审、问责、追责机制有待明确
现在出台的制度安排,仅勾勒出粗线条,“原则上”等软性词汇较多,缺乏操作性。其次,处罚措施不明确,“严肃查处”是党纪政纪,还是其它处罚,也没说清楚。[详细]
专家建议,各地应建立举办晚会的“预审机制”,强化事后问责、追责机制,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相关的指导性标准或原则,以利于各地落实。[详细]
严格财政预算和“财政问责”才是治本之策
按照现行财政预算制度,公款追星是无法进入正常财政预算的,然而,由于地方财政预算的乏力和监督机制的缺位,导致政府收支预算内有一块,预算外还有一块,相当一部分收支游荡在预算之外。这无疑给公众追星留下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我们不妨采取“财政问责”的方式,来破解这个久治不愈的顽疾。[详细]
要彻底杜绝官员的奢华倾向,就要让官员从不准奢华走向不敢奢华和不能奢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