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體談:“十五運會”是體育盛會,更是文化盛宴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突然表演倒立、上演“平地起飛”、跟著音樂節奏扭動身體創造“街舞名場面”……全運會開幕式上,吉祥物“喜洋洋”與“樂融融”用“使不完的牛勁兒”在會場拼命“整活兒”,網友們親昵地稱其為“活力大灣雞”。
事實上,“大灣雞”的原型是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它們年年回歸珠江三角洲繁衍,寓意不忘故土、深愛家園。所謂的“雞冠”其實是廣東木棉紅、香港紫荊紫、澳門蓮花綠三色水柱,代表三地同心同德,全民歡慶。之所以被戲稱為“大灣雞”,也是源於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餐桌上,白切雞、豉油雞等食物是刻在地域記憶裡的味覺印記,網友將吉祥物與這份生活情懷聯結,自發賦予其“大灣雞”的民間命名,便是最朴素的文化共鳴。“指豚為雞”,粵語梗、表情包的創意二創,讓嚴肅的文化符號變得可親可感。
“大灣雞”的感染力,源於創意設計,更來自普通人的真誠演繹。武校“小孩哥”們自然流露的天真活潑,更讓原本靜態的吉祥物形象瞬間“活”了起來。原地360度旋轉、一蹦三尺高的絕活,甚至不小心撞上欄杆時的呆萌反應,都透著未經雕琢的純粹活力。網友直言“知道裡面是小孩扮的就覺得更可愛了”。從“白切雞雙胞胎”的調侃到“可愛到發芽”的贊譽……這一系列生動的“爆改”看似“不著調”,卻恰是“激情全運會 活力大灣區”最淳朴的映照。
文化創造從不需要“完美標准答案”,而在於扎根煙火氣的開放與包容。“大灣雞”出圈並非孤例,而是本屆全運會厚植人民文化的生動縮影。開幕式上,方言童謠與交響樂交織,嶺南醒獅與現代舞蹈碰撞,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融合﹔賽事期間,隨處可見的大灣區特色元素、貼近群眾的互動體驗項目,讓全運會不僅是專業運動員的專屬舞台,更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把文化融入賽事全程、走進群眾生活,讓人民成為文化舞台的主角,全運會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鮮活體現。
文化的生命力是扎根生活的煙火氣。從《詩經》裡“風”記錄民間百態,到元曲演繹市井生活,再到如今網絡時代的全民文化創作……人民的實踐創造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大灣雞”的民間命名、趣味二創,正是人民群眾文化創造力的生動釋放,這種源於生活、發自內心的文化表達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彰顯文化自信的底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